如何预防碘131的危害

内分泌科编辑 医普小新
308次浏览

预防碘131危害需通过减少接触、加强防护和科学监测实现,主要措施包括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严格遵循医嘱使用防护药物、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是预防的基础。碘131常用于甲状腺疾病治疗,其释放的β射线可能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风险。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应单独居住1-2周,使用专用卫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或贴身物品。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时需佩戴手套,污染物需密封存放至放射性衰减至安全水平。

防护药物的合理使用能有效阻断甲状腺对碘131的摄取。常用稳定碘剂如碘化钾片需在接触前24小时或接触后2小时内服用,可使甲状腺碘饱和从而减少放射性碘沉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评估用药风险。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唾液腺肿胀、金属味觉等不良反应,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

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评估不可忽视。治疗场所需配备辐射检测仪,确保工作表面污染水平低于4Bq/cm²。患者出院前应测量体表辐射量,当距离1米处剂量率低于20μSv/h时可解除隔离。接触者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年累积剂量不超过1mSv,职业暴露者需控制在20mSv以下。

甲状腺功能跟踪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治疗后每3-6个月需检测血清TSH、FT4及甲状腺球蛋白,超声检查可发现结构变化。儿童患者更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出现甲减症状如怕冷、体重增加时需及时补充左甲状腺素钠。育龄女性治疗半年内应避孕,避免辐射对生殖细胞的影响。

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维生素C和硒的摄入有助于减轻氧化损伤,但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接触辐射后1年内避免接受其他放射性检查,若需CT等检查应主动告知医生既往接触史。出现持续乏力、颈部肿胀或心律不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