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护理心律失常患者

心律失常患者可通过日常监测、药物管理、饮食调整、心理支持和适度运动等方式进行护理。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建议家属帮助患者定期测量心率并记录异常情况,使用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时可观察心律变化。若发现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或超过120次/分,或伴随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患者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
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皮肤过敏等。药物可能与某些食物相互作用,例如胺碘酮应避免与葡萄柚同服。建议设置服药提醒确保用药规律性。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可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维持心肌电生理稳定。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胀气压迫心脏,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饮食。
焦虑情绪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紧张。家属应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恶化等敏感话题。参与心脏康复小组活动有助于建立治疗信心,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对情绪稳定很重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时监测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出现胸痛或明显气促应立即停止。避免屏气用力动作如举重,冬季户外活动需注意保暖防寒。
护理期间需特别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熬夜、情绪激动等。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需协调多学科管理方案。若出现持续胸痛、晕厥或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须立即呼叫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