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心血管内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125次浏览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心脏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电解质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1、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

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是心律失常的核心机制。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异常会导致动作电位时程改变,如钾通道功能减退可能引发长QT综合征。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可产生异位起搏点,常见于心房颤动或室性早搏。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异常可能干扰电信号传导,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

2、心脏结构改变

心肌缺血、纤维化等结构性病变可破坏电传导通路。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会形成瘢痕组织,产生传导阻滞或折返环路。心肌病引起的心室扩张可能拉伸心肌细胞,改变离子通道分布。心脏瓣膜病继发的房室扩大易诱发心房扑动或颤动,这类结构性改变通常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

3、自主神经调节失衡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加速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心肌细胞钙内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情绪应激、体位变化等因素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瞬时影响心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伴心动过缓。

4、电解质紊乱

血钾浓度异常会显著改变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低钾血症可诱发室性早搏,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脏传导阻滞。血镁缺乏会加重钾代谢异常,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钙离子浓度变化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动作电位平台期,严重高钙血症可能缩短QT间期。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确诊。

5、遗传因素

先天性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单基因遗传病与特定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心房颤动可能涉及多基因遗传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晕厥或猝死,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这类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

预防心律失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出现心悸伴眩晕、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保证膳食中钾、镁等矿物质的均衡摄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