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五个检查指标分别说明了什么

乙型肝炎的五个检查指标分别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主要用于评估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情况及免疫应答水平。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是诊断乙肝的重要依据。该指标通常在感染后1-2周即可检出,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具有传染性,需进一步检查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
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该抗体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或自然感染后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越高,保护作用越强。对于表面抗体阴性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后需复查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不足可加强接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乙肝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该指标通常与乙肝病毒DNA载量呈正相关。乙肝e抗原阳性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并及时治疗。对于乙肝e抗原阳性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等。治疗目标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转阴伴e抗体转阳。
乙肝e抗体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该抗体可能在e抗原转阴后出现,提示疾病进入低复制期。但部分e抗体阳性者仍存在病毒复制,需结合乙肝病毒DNA检测综合判断。对于e抗体阳性者,仍需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若出现病毒反弹或肝功能异常,需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该抗体通常在感染后早期出现,可持续终生。单独核心抗体阳性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若表面抗原阴性、表面抗体阴性,可能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对于核心抗体阳性者,建议检测乙肝病毒DNA以明确感染状态。必要时可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肝脏病变程度。
乙型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限制高脂肪食物。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等检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