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22次浏览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关键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和器官功能损害。

1. 病毒感染

新型布尼亚病毒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病毒直接破坏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流行季节需避免草丛活动,被叮咬后立即用碘酒消毒,72小时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利巴韦林。

2. 免疫反应异常

病毒触发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过度消耗。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2mg/kg/d,重症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10-20g/d。

3. 器官功能损害

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微血栓形成,造成肝肾功能损伤。治疗需监测转氨酶和肌酐,保肝选用谷胱甘肽1800mg/d,肾脏保护采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

对症支持方案包括血小板输注阈值设定在20×10⁹/L以下,发热管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抗病毒治疗首选利巴韦林10-15mg/kg每8小时一次,疗程7-10天。重症患者需血浆置换治疗,每次置换量2000-2500ml。

预防重点在于防蜱措施,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疫区居民应定期环境消杀,宠物每月使用氟虫腈驱虫。高危人群可储备磷酸奥司他韦作为暴露后预防。

该病病死率约5-15%,死亡多发生在病程第二周。存活患者血小板计数通常在4-6周恢复正常,部分遗留肾功能异常需长期随访。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需立即就医排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