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科 > 妇产科 > 自然流产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肝囊肿一般可以做微创手术,但需根据囊肿大小、位置及症状综合评估。肝囊肿多为良性病变,若体积较小且无症状通常无须处理;若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发腹痛、压迫邻近器官时,可考虑腹腔镜下囊肿开窗术等微创治疗。
肝囊肿微创手术适用于囊肿位于肝脏表面或单发的情况。腹腔镜手术通过腹部小切口置入器械,引流囊液并切除部分囊壁,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前需完善超声或CT检查明确囊肿性质,排除寄生虫性囊肿等禁忌证。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性发热或局部疼痛,多数1-2周可缓解。
少数多发性肝囊肿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可能不适合微创手术。若囊肿位置深在、紧贴大血管或胆管,传统开腹手术更安全。合并感染、出血倾向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选择穿刺抽液等保守治疗。
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复发情况,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若出现持续发热、黄疸或剧烈腹痛应及时就医。无症状的小囊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观察其变化趋势。
血糖高可能由胰岛素分泌不足、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糖尿病及并发症,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并遵医嘱干预。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胰岛素替代治疗,配合动态血糖监测调整剂量。胰岛功能检查可评估分泌能力。
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加重胰岛负担,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糕点等会快速升高血糖。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每餐搭配足量蔬菜。烹饪方式避免煎炸,采用蒸煮炖等少油方式。合并肥胖者需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
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下降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因素。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久坐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糖代谢。使用这类药物期间需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联用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需由医生评估原发病治疗需求与血糖控制的平衡。
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胰岛功能储备较差,在同等不良生活习惯下更易出现血糖异常。建议定期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妊娠期女性需做妊娠糖尿病筛查。携带易感基因者应更严格控制体重和腰围。
血糖管理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生活方式,每日定时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并记录。选择全谷物、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的饮食模式,避免含糖饮料。每周保持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出现视力模糊、伤口不愈等异常及时就医。所有降糖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品种。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被发现的糖代谢异常,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食、体重异常增加、反复尿路感染等,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定期产检等方式管理。妊娠合并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加重、遗传因素、肥胖、年龄过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分5-6餐进食,避免单次大量进食导致血糖骤升。需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可适量食用草莓、苹果等低糖水果。营养师会根据孕妇体重、孕周制定个性化食谱,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维持血糖稳定。
适宜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推荐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运动时间建议安排在餐后1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若出现宫缩、阴道出血等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发作。
每日需进行7次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需记录血糖数据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若连续2次检测超标或出现酮体阳性,应及时就医。血糖仪需定期校准,采血时轮换手指避免局部硬结。
当饮食运动控制无效时,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根据血糖谱选择基础胰岛素或餐时胰岛素。胰岛素剂量需随孕周增长动态调整,注射部位优先选择腹部(距脐周5cm外)。需警惕夜间低血糖,睡前可适量加餐。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需增加产检频率,每2周进行胎儿超声和脐血流监测,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孕32周后每周进行胎心监护,警惕巨大儿或胎儿生长受限。需定期检查尿蛋白、肝肾功能,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分娩时机通常选择孕38-39周,根据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产后6-12周需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糖代谢是否恢复正常。哺乳期仍需注意饮食均衡,坚持适度运动。建议每3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子代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家庭成员应共同参与健康管理,营造低糖饮食环境。
胆囊性急性胰腺炎属于较严重的急腹症,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该病主要由胆石症、胆道感染等因素诱发,典型表现为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及血淀粉酶升高。
胆囊性急性胰腺炎早期可能出现持续性上腹剧痛并向腰背部放射,伴随发热、黄疸等胆道梗阻症状。若未及时干预,胰酶大量激活会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发胰腺坏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需重症监护治疗。病情严重程度与胆道梗阻持续时间、感染控制效果密切相关,合并胆源性脓毒症时死亡率显著增加。
轻型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生素治疗可缓解,但中重度患者常需内镜取石或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发病48小时内行ERCP取石能有效降低胆管压力,预防胰腺坏死。对于合并胆囊结石者,病情稳定后需择期切除胆囊以防复发。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时,更易进展为重症胰腺炎。
确诊后应立即禁食并住院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恢复期需长期低脂饮食,避免酒精和暴饮暴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胆道情况,出现反复胆绞痛或肝功能异常时应考虑早期手术干预。建议胆石症患者定期体检,发现胆总管结石及时处理以预防胰腺炎发作。
自身免疫性肝病从确诊到出现明显肝功能恶化通常需要1-10年,具体进展速度与分型、治疗依从性及个体差异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若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病情可长期稳定在代偿期,部分患者甚至终身不进展至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早期通过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纤维化进程可延缓至10年以上。但未接受治疗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约半数在确诊后5-8年内会出现胆管严重狭窄或肝硬化。疾病进展监测需结合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和肝弹性检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或存在遗传易感基因的患者,肝损伤速度可能加快。
建议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严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平衡,出现乏力加重、皮肤瘙痒或尿色加深等症状时应立即复诊。妊娠期、感染期等特殊阶段需加强肝功能监测,治疗药物调整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