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消化内科 > 内科 > 胃肠炎
吃了隔夜冰冻西瓜后肚子疼可能与细菌感染、胃肠受凉或食物变质有关,可通过热敷腹部、补充水分、服用药物等方式缓解。建议观察症状变化,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隔夜冰冻西瓜若保存不当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
做胃镜检查前通常需要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和传染病筛查等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判断出血风险,传染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项目的检测,这些检查...
做胃镜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水。
胃镜检查前需要禁食8-12小时,禁水2-4小时,避免食物残渣影响观察效果。检查当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摘除活动假牙及金属饰品,避免干扰检查。检查...
胃镜检查一般可以选择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具体选择需结合患者耐受度与检查需求决定。
普通胃镜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够配合医生完成吞咽动作,检查时间较短且费用较低,适合对麻醉药物过敏或存在麻...
胃镜检查前的准备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管理和心理准备。
检查前8-12小时需要禁食,4小时前禁水,避免食物残渣影响观察。检查前3天避免食用红色、紫色等深色食物,防止干扰诊断。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
无痛胃镜的主要优势在于检查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同时能提高检查准确性。
无痛胃镜通过静脉麻醉使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避免传统胃镜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咽喉反射。麻醉状态下胃肠蠕动减弱,更利于医生...
胃镜检查可能存在出血、穿孔、感染等风险。
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能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轻微黏膜损伤可能引起短暂出血,表现为检查后少量呕血或黑便。操作过程中若器械使用不当或患者配合不佳...
普通胃镜的主要缺点是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咽喉不适和恶心呕吐。
普通胃镜需要将内镜经口插入食管和胃部,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咽部异物感和反射性干呕。检查前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可能造成短暂味觉异常或吞咽困难...
做无痛胃镜前需禁食6-8小时、停用抗凝药物,并携带心电图报告。
无痛胃镜需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前1天应避免吸烟饮酒,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操作。检查当天需有家属陪同,因麻醉后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高...
胃镜检查主要有普通胃镜、无痛胃镜、胶囊内镜三种类型。
普通胃镜是使用一根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经口腔进入食管和胃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能会有轻微恶心感。无痛胃镜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胃...
12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心脏交感神经受损通常由外伤、手术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心悸、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等症状。心脏交感神经受损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调节、物理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对症药物治疗及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胸部外伤或心脏手术可能直接损伤交感神经链,导致心脏节律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典型症状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运动耐量下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慢性期可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神经修复。
长期高血糖会引发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心脏自主神经受累时可能出现静息心动过速、无痛性心肌缺血。需严格控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联合硫辛酸胶囊、依帕司他片等药物改善微循环。每日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避免突然体位改变。
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神经炎性反应,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早搏增多。急性期可使用更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辅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促进修复。恢复期建议进行心肺功能康复训练,从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逐步增量。
格林巴利综合征或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能产生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破坏交感神经节。伴随口干、眼干症状时需完善抗体检测,确诊后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泼尼松龙片控制免疫反应。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动态血压。
少数患者出现进行性交感神经功能减退而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表现为固定心率、体温调节障碍。可尝试辅酶Q10胶囊改善线粒体功能,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需避免高温环境,穿着加压袜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心脏交感神经受损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建议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监测晨起和睡前心率血压并记录,就诊时携带数据供医生参考。冬季注意保暖,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防止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发晕厥。若出现头晕、黑朦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应立即平卧并就医。
小儿长骨骨折的特殊类型主要包括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骨骺损伤、塑性变形和病理性骨折。这些类型与成人骨折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儿童骨骼的生物学特性相关。
青枝骨折表现为骨皮质部分断裂,类似折断青树枝的形态。儿童骨骼有机质含量高、韧性强的特点导致骨折端不易完全分离。多见于桡骨、尺骨等部位,X线可见骨皮质皱褶或隆起。通常采用石膏固定3-4周即可愈合,无须手术干预。
骨膜下骨折是儿童特有的骨折类型,骨膜保持完整而内部骨小梁断裂。常见于胫骨、锁骨等部位,由于骨膜成骨作用强,愈合速度较成人快。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但畸形不明显,需通过X线或超声确诊。治疗以制动保护为主,一般2-3周可恢复。
骨骺损伤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五型,涉及生长板的损伤可能影响骨骼发育。Ⅰ型最常见,表现为骨骺与干骺端分离;Ⅴ型为压缩性损伤,早期诊断困难。需通过MRI评估损伤程度,部分类型需手术复位固定,并长期随访生长状况。
塑性变形指骨骼弯曲但无明确骨折线,常见于尺骨、腓骨等。儿童骨骼可塑性强的特性使其在受力后发生形变而不断裂。需在麻醉下手法矫正,恢复力线后石膏固定。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畸形,矫正时机最好在伤后7-10天内。
病理性骨折由骨囊肿、成骨不全等基础疾病导致,轻微外力即可发生。成骨不全患儿可能表现为多发性骨折、蓝色巩膜等特征。治疗需兼顾骨折复位和原发病管理,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改善骨密度,严重畸形需截骨矫形手术。
小儿骨折护理需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和感觉,石膏固定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补充牛奶、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发现生长障碍需及时干预。
胰腺炎患者可以适量吃西蓝花、胡萝卜、苹果、香蕉、梨等蔬菜水果,但需避免高脂、高纤维、刺激性食物。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引起的炎症,急性发作期需禁食,恢复期饮食需严格遵循低脂、易消化原则。
西蓝花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煮熟后质地柔软易于消化。胰腺炎患者可将西蓝花切碎后清蒸或煮汤,避免油炸烹饪。西蓝花中的萝卜硫素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胰腺组织修复。每日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避免过量摄入增加胃肠负担。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黏膜修复。建议胰腺炎患者将胡萝卜炖煮至软烂,或制成胡萝卜泥食用。烹饪时可少量使用橄榄油以提高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率,但需严格控制油量在5克以内。避免生吃胡萝卜以免刺激胰腺分泌。
苹果去皮去核后蒸煮或制成苹果泥适合胰腺炎患者食用。苹果中的果胶可帮助调节肠道功能,但需选择成熟度高的品种避免酸味刺激。每日建议食用半个中等大小苹果,可分次进食。避免饮用市售苹果汁,因其可能含添加糖分和防腐剂。
成熟的香蕉质地绵软且富含钾元素,能补充胰腺炎患者因呕吐腹泻丢失的电解质。建议选择表皮出现褐色斑点的熟香蕉,每日食用1根为宜。可将香蕉与低脂酸奶搭配作为加餐,但需确保酸奶脂肪含量低于1%。避免食用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
梨具有生津润燥功效,适合胰腺炎恢复期患者。建议选择水晶梨等低酸品种,蒸煮后去核食用。梨中的山梨糖醇可能引起肠胀气,每次食用量不宜超过100克。可将梨与银耳炖煮制成甜品,但不可添加冰糖等精制糖类。
胰腺炎患者饮食需采取渐进式恢复策略,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脂软食。蔬菜水果应去皮去籽,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下,蛋白质以鱼肉、鸡胸肉等优质蛋白为主。避免饮酒、咖啡、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复查。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食谱,保证营养摄入均衡的同时减轻胰腺负担。
早产儿吸吮差不一定是脑瘫,可能与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喂养方式不当、感染、低血糖、脑损伤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就医评估,明确具体原因。
早产儿吸吮反射尚未完善是常见现象,胎龄越小吸吮力越弱。这与口腔肌肉协调性差、吞咽功能不成熟有关,多数会随矫正月龄增长逐渐改善。家长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选择适合流速的奶嘴,必要时使用管饲辅助。
奶嘴型号不合适、喂养姿势错误可能导致吸吮困难。家长需检查奶嘴孔大小是否匹配婴儿吸吮力,避免平躺喂养造成呛奶。哺乳时让婴儿头部略高于身体,喂养后竖抱拍嗝有助于减少不适。
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感染可能抑制吸吮反射。这类患儿常伴随发热、精神反应差、皮肤苍白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低血糖、低钙血症等代谢问题可表现为吸吮无力。血糖低于2.2mmol/L时需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低钙可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这类情况需住院监测电解质水平并及时纠正。
脑瘫患儿除吸吮差外,多伴有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等表现。需通过头颅MRI、Gesell发育量表等检查评估。早期干预包括运动训练(如Bobath疗法)、营养脑细胞药物(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等综合治疗。
家长应记录婴儿每日摄入奶量、吸吮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避免强行喂养导致呛咳,喂养时保持环境安静。若矫正月龄满40周后仍存在吸吮困难,或出现眼神呆滞、肢体僵硬等表现,需立即到儿科神经专科就诊。日常可进行口腔按摩训练,用清洁手指轻触婴儿牙龈及舌面,刺激吸吮反射发育。
老花眼一般可以通过手术改善视力,但无法彻底治愈。老花眼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佩戴老花镜、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置换手术等。
老花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通过凸透镜补偿晶状体调节能力下降。适合早期老花或不愿接受手术的人群。镜片分为单光、双光和渐进多焦点三种类型,需根据用眼需求验配。日常需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40分钟远眺放松睫状肌。
通过激光改变角膜曲率实现单眼视设计,常用方式包括LASIK和PRK。手术将主导眼调整为看远,非主导眼保留部分近视用于看近。可能出现夜间眩光、对比敏感度下降等并发症,不适合角膜过薄或干眼症患者。术后需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和抗生素滴眼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将自然晶状体置换为多焦点人工晶体,能同时解决老花和白内障问题。常用三焦点或景深延长型晶体,术后可能需适应光晕和眩光现象。存在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风险,术前需全面评估眼底状况。术后需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压。
通过植入特殊装置扩张巩膜,增加睫状肌与晶状体的距离以恢复调节力。手术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出现装置移位或炎症反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主要作为研究性治疗手段。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装置稳定性。
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可通过收缩瞳孔增加景深改善近视力,但可能引起眉弓疼痛和视物模糊。该方法适合临时需求且不耐受手术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使用频率。用药期间避免驾驶和精密操作,出现心悸等全身反应需立即停用。
老花属于生理性退化过程,任何治疗均为改善症状而非逆转老化。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保证环境光线充足,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菠菜、羽衣甘蓝。建议每年进行视力检查,合并干眼症者可配合热敷和睑板腺按摩。选择治疗方案前应充分与眼科医生沟通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