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普通外科 > 外科 > 淋巴瘤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化疗期间一般不建议拔牙,但若存在严重口腔感染或牙齿问题危及生命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操作。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增加感染风险,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或继发严重感染。
化疗药物会显著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此时拔牙创口愈合能力差,容易引发败血症或牙龈坏死。口腔黏膜在化疗期间通常处于脆弱状态,手术创伤可能加重口腔溃疡或黏膜炎。部分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还会影响凝血功能,进一步增加术后出血概率。临床建议优先通过抗生素、镇痛药等保守治疗控制症状,待化疗结束且血象恢复后再处理非紧急牙科问题。
当出现颌面部蜂窝织炎、化脓性牙髓炎等可能引发全身感染的急症时,需在肿瘤科与口腔科医生联合会诊后决定是否拔牙。此时需提前输注血小板纠正凝血异常,并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应选择在化疗周期中间的血象相对稳定期进行,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和出血情况。对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更要警惕口腔感染灶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
化疗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清洁牙齿,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漱口水含漱。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定期检查口腔黏膜状态。若必须拔牙,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任何口腔操作前都应与肿瘤治疗团队充分沟通,确保医疗措施的安全性协调性。
肠粘连可能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外伤、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腹部手术是肠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手术过程中对腹膜或肠管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纤维蛋白渗出,形成粘连。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或腹腔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减少粘连概率,若出现持续性绞痛或肠梗阻表现,需考虑粘连松解术。
腹膜炎、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刺激腹膜分泌炎性渗出物,纤维蛋白沉积后形成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粘连常较广泛。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严重时需手术清除病灶。
车祸、坠落等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肠系膜撕裂或血肿机化,进而形成纤维性粘连。外伤后突发剧烈疼痛伴呕吐需警惕肠管损伤。急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部分病例需行剖腹探查术。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侵袭肠管表面,周期性出血刺激可导致盆腔器官粘连。患者常有痛经、性交痛及排便疼痛。药物治疗如地诺孕素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可抑制病灶,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异位灶。
胚胎期肠旋转不良或腹膜形成异常可能导致先天性肠粘连,多见于新生儿肠梗阻病例。部分患者成年后因肠扭转或肠套叠就诊。确诊需依靠影像学检查,多数需手术矫正畸形。
肠粘连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肠蠕动;术后患者需按医嘱使用抗粘连药物如透明质酸钠凝胶,并定期复查。若出现阵发性腹痛加重、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须立即就医。
连续几天便秘可能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便秘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
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水分补充不够是便秘的常见原因。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成形和排出。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西蓝花、燕麦、苹果等。同时每日饮用足够的水分,有助于软化粪便。
久坐不动或运动量减少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变硬。建议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等疾病可能导致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常伴随腹痛、腹胀等症状,可能与肠道敏感性增高有关。肠道菌群失调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
某些药物如含铝抗酸药、铁剂、阿片类镇痛药等可能引起便秘。若怀疑药物导致便秘,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药。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
便秘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忽视便意。饮食上可适量增加火龙果、酸奶等有助于通便的食物。如调整生活方式后便秘仍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腹痛、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便秘时更应重视,避免用力排便导致不良后果。
肠道多发性肉息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肉息大小、病理类型及症状决定,通常直径超过10毫米、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伴有出血梗阻症状时建议手术干预。
肠道多发性肉息指肠道黏膜上出现的多个良性或恶性前病变,常见于结直肠。若肉息直径在5-10毫米之间且病理检查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通过定期肠镜监测处理,无需立即切除。这类肉息生长缓慢,癌变概率较低,但需每1-2年复查肠镜观察变化。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肉息或炎性肉息,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可能有助于控制进展。部分患者因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导致的多发肉息,即使体积较小也需积极干预。
当肉息直径超过10毫米或病理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此类肉息易发生癌变,尤其伴有表面溃疡、分叶状形态或快速生长特征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未侵犯黏膜下层的病变,而全层肠壁受累需行肠段切除术。若患者已出现便血、肠梗阻或贫血等症状,无论肉息大小均需尽快切除。术后仍需每6-12个月复查肠镜,预防复发。
建议患者完善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肉息性质,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术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及时复诊。
淋病和前列腺炎是两种不同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病是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前列腺炎则是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反应。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通过性接触传播,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细菌性多由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逆行感染引起,非细菌性可能与盆底肌肉痉挛、尿液反流等因素相关。
淋病急性期表现为尿道口脓性分泌物、尿痛及尿频,女性可能出现宫颈炎。前列腺炎以会阴区胀痛、排尿不畅为主,慢性患者可能伴随性功能障碍,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淋病确诊需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或核酸扩增检测。前列腺炎诊断需结合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超过10个/HP且卵磷脂小体减少,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淋病需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片进行规范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非细菌性以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片配合物理治疗为主。
未经治疗的淋病可能导致盆腔炎、附睾炎或不孕症。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引发膀胱出口梗阻、精囊炎等并发症,但不会通过性接触传染。
两种疾病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规律作息。淋病患者需同时治疗性伴侣,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前列腺炎患者建议每日温水坐浴,避免长时间骑车或久坐。出现排尿异常或生殖器分泌物时应及时至皮肤性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不可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