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呼吸内科 > 内科 > 鼻炎
鼻炎可能与肺虚、脾虚、外感风寒、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中药调理、抗过敏治疗、鼻腔冲洗、环境控制等方式改善。
肺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鼻塞流涕,表现为...
首页上一页12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腰滑脱可通过卧床休息、佩戴支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腰滑脱通常由先天发育异常、外伤、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腰椎平直。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动作,减轻椎体对神经根的压迫。可配合轴向翻身以减少腰椎剪切力,必要时使用腰围辅助固定。
定制硬质腰围或胸腰骶矫形器可限制腰椎活动范围,维持脊柱稳定性。每日佩戴8-12小时,持续3-6个月。需注意避免皮肤压疮,每2小时调整松紧度并观察血液循环。
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每日1次连续10-15天。牵引治疗通过机械牵拉增大椎间隙,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后期可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臀桥、平板支撑等增强腰椎稳定性。
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神经根水肿和疼痛,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甲钴胺片营养受损神经,改善下肢麻木症状。严重疼痛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成瘾性。所有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适用于Ⅱ度以上滑脱伴神经损伤,通过钛合金钉棒系统重建脊柱序列。椎间融合术采用自体髂骨或融合器实现骨性愈合,术后需佩戴支具4-6个月。微创椎间孔镜技术对软组织损伤较小,适合单纯神经压迫病例。
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变换体位并做腰部伸展。睡眠时在膝下垫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选择中等硬度床垫。加强腰背肌锻炼可游泳或做小燕飞动作,体重超标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出现下肢放射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诊断需满足症状标准、病程标准及严重程度标准。主要有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精力下降、自我否定、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自杀意念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抑郁症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这种情绪低落与日常的情绪波动不同,通常表现为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持续时间超过2周。患者可能描述为“心里压着石头”或“快乐感消失”,这种情绪往往无明显外界诱因,且难以通过休闲活动缓解。典型表现包括清晨情绪恶化、频繁哭泣或情感麻木。
对既往热衷的活动显著失去兴趣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表现为放弃兴趣爱好、回避社交活动、性欲减退等。患者可能描述“看电视都觉得没意思”或“连手机都不想玩”,这种变化并非暂时性,而是持续存在的状态。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情感淡漠,对亲人情感反应减弱。
约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或过度睡眠。典型特征是比平常早醒2小时以上且无法再次入睡,伴有焦虑性沉思。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白天嗜睡但夜间清醒。持续睡眠问题会加重疲劳感和认知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记忆力减退等认知症状,严重时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部分患者伴有思维迟缓,表现为言语减少、反应迟钝。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痴呆,但抑郁症的认知损害通常是可逆的,随情绪改善而恢复。
许多抑郁症患者以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为首发表现,常见头痛、背痛、胃肠功能紊乱、心悸等。这类症状往往反复就医却查无器质性病变,被称为“隐匿性抑郁”。中老年患者更易出现此类表现,可能伴有疑病观念,需与躯体疾病相鉴别。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专业诊断需结合心理量表评估和临床访谈。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社交活动有助于情绪调节,但切勿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抑郁症如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规范治疗,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理解和支持,避免施加压力或否定其痛苦感受。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生存年龄差异较大,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存活至成年甚至老年,但未经治疗的重症患儿可能在婴幼儿期面临较高风险。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与具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密切相关。
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常见先心病若早期接受手术矫正,多数患者可获得接近正常人的生存期。近年来医疗技术进步使复杂先心病手术成功率显著提升,部分大动脉转位患者经分期手术后生存期可超过40岁。肺动脉闭锁等极重型先心病需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术后需长期随访管理,部分患者仍可能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影响生存质量。
未经手术治疗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约80%在2岁前死亡,而单心室畸形等复杂先心病自然病史通常不超过10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平均生存期约30-40岁,但存在个体差异。早产儿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时,及时药物或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建议先心病患者终身接受心脏专科随访,妊娠前需进行生育风险评估。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均衡饮食。出现气促、紫绀加重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
年轻人左胸闷有压迫感不舒服可能与心肌缺血、胸膜炎、胃食管反流、焦虑症、肋间神经痛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左胸压迫感,常见于剧烈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可能伴随心悸、出汗。需通过心电图、冠脉CTA等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开具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改善供血药物,严重者需介入治疗。日常应避免吸烟及高脂饮食。
胸膜炎症刺激可引起左侧胸痛及呼吸受限感,常因咳嗽或深呼吸加重,可能伴有低热。需通过胸部CT或胸腔穿刺确诊。治疗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洛索洛芬钠片等抗炎药物,合并积液时需穿刺引流。恢复期应保持卧位休息。
胃酸刺激食管可引发胸骨后烧灼感及左胸不适,平卧时症状明显,可能伴反酸嗳气。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常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抑酸护胃药物,睡前3小时禁食有助于缓解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胸闷气短,症状与情绪波动相关,常伴手抖、失眠。心理评估量表可辅助诊断。医生可能建议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更佳。规律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
肋间神经受压或炎症可致单侧胸痛,咳嗽或转身时加剧,局部可能有压痛。通过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可使用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营养神经及止痛药物,热敷可暂时缓解症状。避免提重物以防症状加重。
出现左胸闷症状应记录发作诱因和持续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作息有助于症状改善。若伴随晕厥、持续胸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处理。遵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完善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中医可以辅助治疗儿童耳聋,但需结合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儿童耳聋可能由先天性因素、感染、药物毒性、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中医治疗主要针对功能性耳聋或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对于器质性耳聋或重度听力损失,建议优先采用现代医学干预。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部分儿童耳聋与肾气不足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中成药。这类药物多含熟地黄、山茱萸等成分,适用于非器质性耳聋伴耳鸣、头晕症状。使用前需经中医师辨证,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
针刺听宫、翳风等穴位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突发性耳聋或神经性耳聋有一定辅助作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儿童治疗需家长配合固定体位,避免晕针。疗程通常需10-15次,疗效因人而异。
耳周穴位按摩如鸣天鼓手法可帮助缓解轻度听力下降,家长每日可沿耳廓周围轻柔点按。适用于中耳炎恢复期或功能性耳聋,但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期禁用。配合搓揉涌泉穴可能增强效果。
中医食疗推荐黑芝麻、核桃等补肾食物,避免生冷饮食。对于药物性耳聋患儿,可搭配绿豆、甘草等解毒食材。需注意食物过敏风险,营养不良患儿应优先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中医治疗通常需与西医手段结合,如感染性耳聋需联合抗生素,先天畸形需手术矫正。家长应定期复查听力,重度耳聋需及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避免延误语言发育关键期。
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对声音的反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耳蜗毛细胞修复,维生素B族和锌的适量摄入可能对神经传导有益。若治疗3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听力持续下降,应立即转诊耳鼻喉科进行电测听等专业评估。日常可通过击掌测试初步判断儿童听力状况,但不可替代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