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精神病科 > 精神科 > 强迫症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既能伸膝又能屈髋的肌主要是股直肌。股直肌是股四头肌的一部分,起自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跨越髋关节和膝关节,具有屈髋和伸膝的双重功能。
股直肌作为人体重要的双关节肌,其解剖位置和功能特点使其在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从髋关节功能来看,股直肌收缩时可拉动大腿向前,完成屈髋动作,如抬腿、迈步等日常活动。从膝关节功能分析,该肌通过髌腱附着于胫骨粗隆,收缩时可伸直小腿,参与行走、跑步、跳跃等动作。由于同时跨越两个关节,股直肌在协调下肢运动时需精确调控,避免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或肌肉代偿现象。临床常见股直肌紧张可能导致骨盆前倾或膝关节过伸,而肌力不足则影响步态稳定性。
股直肌的功能实现依赖于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该肌受股神经分支支配,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运动时需注意避免突然的爆发性收缩,防止肌肉拉伤或髌腱损伤。针对股直肌的锻炼应包括等长收缩训练和动态拉伸,如仰卧抬腿、器械腿屈伸等动作,但需根据个体肌力状态调整强度。康复治疗中常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肌肉状态,对肌纤维撕裂或肌腱炎等情况需及时干预。
除股直肌外,缝匠肌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屈髋和膝屈曲功能,但其主要作用为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股四头肌其他组成部分如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中间肌仅参与伸膝动作。日常活动中应注意保持股直肌与其他肌群的协调性,避免因单一肌肉过度使用导致运动损伤。建议进行下肢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适当拉伸,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障碍时需就医排查肌肉拉伤、肌腱炎或神经压迫等问题。
总动脉钙化是指钙盐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的病理现象,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可能影响心脏、脑部等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诱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病及年龄增长等,临床可表现为胸闷、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
动脉钙化的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当血管内膜因高血压或炎症等因素受损后,脂质和炎性细胞会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病程进展,钙离子与磷酸盐在斑块中结晶沉积,导致血管壁僵硬、弹性下降。这一过程常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主动脉等大中动脉,可能引发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如CT可见动脉壁高密度钙化影,血管超声可评估血流受限程度。
部分特殊情况下,动脉钙化可能与遗传代谢异常相关。如假性弹性黄色瘤患者因ABCC6基因突变导致弹力纤维钙化,青少年期即可出现广泛血管钙化。终末期肾病患者因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加速血管钙盐沉积。这类情况往往进展更快,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已确诊动脉钙化者需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评估狭窄程度。出现持续胸痛、视物模糊或行走不稳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脚底特别干燥粗糙还起硬皮可能与皮肤缺水、真菌感染、角化异常、维生素缺乏或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保湿护理、抗真菌治疗、营养补充等方式改善,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长期穿不透气鞋袜或环境干燥会导致脚底皮肤水分流失,表现为干燥脱屑。日常可涂抹含尿素或甘油的足部保湿霜,避免频繁使用碱性肥皂洗脚。睡前穿棉袜加强锁水,室内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
足癣(脚气)可能引发脚底角质增厚、脱皮伴瘙痒。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
遗传性掌跖角化症或获得性角质增生会导致脚底硬皮堆积。可定期用温水泡脚后使用浮石轻柔去角质,严重者需医生开具维A酸乳膏或水杨酸软膏促进角质代谢。
长期缺乏维生素A、E或B族维生素可能影响皮肤代谢。适量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及坚果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等补充剂。
长期赤脚行走、不合脚鞋子摩擦或化学物质接触会损伤脚部皮肤屏障。选择透气舒适的鞋子,减少直接接触洗涤剂,劳作时穿戴防护鞋套。出现皲裂可涂抹医用凡士林保护创面。
日常需避免用过热的水洗脚,每周2-3次使用含乳木果油的足膜深层滋养。若伴随红肿、渗液或疼痛,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皮肤问题须优先排查周围神经病变,严格遵循专科医生指导处理。
生长素增高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一般安全性较高,但滥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引发骨骼过早闭合、关节疼痛、血糖异常等危害。生长素即重组人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和剂量。
过量使用生长素可能刺激骨骺提前闭合,反而导致最终身高低于预期。生长激素通过促进骨骺软骨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但持续超生理剂量会加速骨骺钙化进程。临床表现为骨龄检测超过实际年龄,伴随生长速度突然减缓。需通过定期监测骨龄片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延缓骨龄进展。
约三成使用者会出现关节僵硬或肌肉酸痛,与生长激素促进软组织生长及体液潴留有关。疼痛多发生于膝关节、踝关节等负重部位,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可通过热敷、减少运动强度缓解,若持续存在需考虑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手部麻木刺痛。
生长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甚至继发性糖尿病。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肥胖患者风险更高。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干预。既往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在治疗前进行OGTT试验评估风险。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良性颅内压增高症,表现为持续头痛、视物模糊或恶心呕吐。与生长激素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有关,多见于治疗初期。确诊需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乳头水肿,严重时需暂停治疗并使用乙酰唑胺片降低颅压。症状通常停药后可逆。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生长激素直接致癌,但可能促进已有肿瘤生长。治疗前需排查垂体瘤等占位性病变,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对白血病等既往史患者应谨慎评估,避免使用大剂量长疗程方案。国际内分泌学会建议治疗满1年需暂停评估安全性。
使用生长素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组织修复,每日保证500克蔬菜水果摄入维持代谢平衡。每周进行游泳、跳绳等纵向运动有助于生长板刺激,但需避免过度负重训练。治疗全程需每3个月复查骨龄、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等指标,出现持续性头痛或关节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前胸后背特别痒一抓红一大片可能是皮肤过敏、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或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表现。皮肤过敏可能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接触有关;荨麻疹通常由食物或药物过敏引发;湿疹多与皮肤屏障受损相关;接触性皮炎常见于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性皮炎可能与精神压力有关。建议避免搔抓,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皮肤过敏通常表现为瘙痒、红斑或风团,可能与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接触有关。过敏反应会导致组胺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和皮肤炎症。患者可能伴有打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治疗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或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冷敷有助于缓解瘙痒,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荨麻疹特征为边界清晰的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抓挠后红斑扩散。常见诱因包括海鲜、坚果等食物过敏,或青霉素等药物反应。急性发作时可能伴有血管性水肿。治疗需停用可疑致敏物,医生可能开具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或苯海拉明注射液。保持皮肤湿润,避免热水烫洗,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
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伴剧烈瘙痒,抓挠后出现红斑和渗出。发病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有关,气候干燥或过度清洁可加重症状。治疗需使用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医生可能建议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或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使用碱性洗浴用品,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有助于缓解症状。
接触性皮炎由直接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引起,如镍合金饰品、染发剂或清洁剂。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水疱。治疗需彻底清洗接触部位,医生可能开具卤米松乳膏、复方氟米松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从事家务时戴防护手套,新购衣物先洗涤再穿,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护肤品。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窝等易摩擦部位,表现为苔藓样变伴阵发性剧痒。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是常见诱因,搔抓会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治疗需配合心理疏导,医生可能推荐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或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保持规律作息,进行冥想等放松训练,剪短指甲减少皮肤损伤。
日常应注意避免热水烫洗和过度清洁,沐浴后及时涂抹无刺激保湿霜。选择透气纯棉衣物,室内定期除螨除尘。记录瘙痒发作时间、部位及可能诱因,就诊时提供详细病史。饮食宜清淡,暂忌辛辣刺激食物。若瘙痒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皮肤溃烂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系统性疾病。避免自行使用强效激素药膏,防止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