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科 > 妇产科 > 子宫肌瘤
首页上一页56789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玻璃体后脱离一般不能通过运动锻炼恢复,但适度运动有助于减缓症状进展。玻璃体后脱离是玻璃体与视网膜自然分离的生理现象,通常与年龄增长、高度近视等因素有关。
玻璃体后脱离属于眼球内部结构变化,运动无法直接促进玻璃体重新贴附视网膜。玻璃体凝胶状态改变后难以逆转,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活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间接帮助维持眼部微循环稳定。避免剧烈跑跳、拳击等可能引起视网膜震荡的运动,防止玻璃体牵拉导致视网膜裂孔或出血。部分患者可能因玻璃体混浊出现飞蚊症加重,需定期眼科检查监测视网膜状态。
若出现闪光感、视野缺损或飞蚊突然增多等视网膜脱离征兆,须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高度近视患者建议选择瑜伽、太极等低冲击运动,运动时佩戴护目镜减少外力冲击。日常可补充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水果,控制用眼时长,避免揉眼等机械刺激。
玻璃体后脱离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运动计划需结合眼科医生评估制定。注意区分生理性飞蚊与病理性漂浮物,突然出现的丝状黑影或闪光需优先排除视网膜病变。保持良好的血糖血压水平,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速玻璃体液化的高危因素。
遗传性斜视可通过佩戴矫正眼镜、视觉训练、注射肉毒毒素、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遗传性斜视通常由基因异常、眼外肌发育不平衡、神经控制障碍、屈光不正、家族遗传史等因素引起。
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可通过验光配镜矫正。近视、远视或散光患者需佩戴合适度数的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部分患者联合棱镜片可改善双眼视轴偏移。矫正眼镜需定期复查调整,避免度数变化影响效果。儿童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针对轻度斜视患者可采用同视机、聚散球等器械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通过强化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能力,改善眼肌协调性。训练需在专业视光师指导下进行,每周3-5次,持续3-6个月。训练期间需配合遮盖疗法,抑制优势眼过度使用。
对于急性共同性斜视或麻痹性斜视,可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暂时麻痹过度收缩的眼外肌。该方法适用于不宜立即手术者,效果维持3-6个月。需在眼科医生操作下进行,可能出现短暂性复视、上睑下垂等副作用。
中重度斜视需行眼外肌后退术或缩短术调整肌肉张力。常用术式包括直肌后徙术、直肌缩短术、斜肌减弱术等。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后需包扎1-2天,恢复期约2-4周。可能出现矫正不足、过度矫正等并发症,必要时需二次手术。
针灸取睛明、攒竹、太阳等穴位配合电针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药选用钩藤、天麻等平肝熄风药材,对调节眼肌张力有一定辅助作用。需连续治疗2-3个月,配合西医治疗可提高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遗传性斜视患者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用眼30分钟需远眺5分钟。日常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0圈。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D及钙质,适量食用胡萝卜、深海鱼等食物。3岁以下幼儿建议每3个月进行眼科筛查,学龄期儿童每半年复查一次视力及眼位情况。若出现突发性斜视加重或复视,需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系统病变。
贲门失弛缓症一般不会直接转变为癌症,但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等症状。
贲门失弛缓症本身属于良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与癌症无直接关联。但若长期存在食物滞留和食管扩张,可能引发慢性炎症、食管黏膜损伤,进而增加食管黏膜发生异常增生的风险。部分研究显示,病程超过10-15年的患者发生食管癌的概率略有上升,但整体风险仍显著低于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
极少数情况下,贲门失弛缓症可能合并食管癌的发生,这类病例多与长期严重的食管淤积相关。当患者出现体重骤降、呕血、胸骨后疼痛加剧等警示症状时,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临床统计表明,贲门失弛缓症继发食管癌的比例不足3%,多数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包括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方法。确诊后应定期进行胃镜监测,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睡前3小时禁食可减少反流。若出现吞咽梗阻加重或营养不良表现,需及时复查胃镜排除并发症。
眼球壁分为三层,主要有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纤维膜位于眼球壁最外层,由角膜和巩膜组成。角膜位于眼球前部,透明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巩膜位于眼球后部,质地坚韧呈乳白色,主要起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称为角膜缘,是青光眼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角膜损伤可能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需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中层葡萄膜又称血管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组成。虹膜位于最前部,中央有瞳孔,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控制进光量。睫状体分泌房水并参与调节晶状体屈光度。脉络膜富含血管和色素,负责营养视网膜外层并吸收散射光线。葡萄膜炎症可能引起视力模糊、畏光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内层视网膜是眼球壁最内层,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负责感光和传导视觉信号。视网膜黄斑区是视觉最敏锐区域,中心凹仅有视锥细胞分布。视网膜与脉络膜连接疏松,易发生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均可导致不可逆视力损害,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了解眼球壁结构有助于认识眼部疾病发生机制。日常应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专业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科检查,早期发现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病。
眼球上的黄斑可能由结膜色素沉着、睑裂斑、结膜下出血、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方式诊断。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干预。
长期紫外线暴露或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结膜上皮细胞黑色素沉积,表现为眼白区域出现淡黄色或棕褐色斑块。通常无须治疗,但需定期观察变化情况。若影响外观或伴随异物感,可考虑激光消融术。日常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揉眼刺激。
多见于中老年人,因结膜组织变性增厚形成黄白色三角形隆起,常位于角膜鼻侧或颞侧。可能与风沙刺激或紫外线损伤有关。一般无需处理,若伴随充血或干眼症状,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缓解不适。避免长时间强光环境下用眼。
外伤、剧烈咳嗽或高血压可能导致结膜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漏后逐渐吸收时呈现黄褐色斑片。急性期可冷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需监测血压水平,避免用力擤鼻。若反复发作需排查凝血功能障碍。
视网膜黄斑区退行性病变导致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玻璃膜疣或出血灶。干性型可补充叶黄素改善代谢,湿性型需雷珠单抗注射液、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进行抗VEGF治疗。控制高血压、戒烟有助于延缓进展。
长期高血糖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引发渗出、水肿及黄斑缺血。早期表现为视力模糊,晚期可出现黄斑区硬性渗出。需严格控制血糖,必要时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定期进行眼底荧光造影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需避免强光直射眼睛,规律作息减少视疲劳。糖尿病患者应每半年检查眼底,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等异常症状时立即就诊。饮食注意补充深色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脂摄入,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