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肝胆外科 > 外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汗腺腺癌是起源于汗腺的恶性肿瘤,属于皮肤附属器癌的一种,临床较为罕见。
汗腺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头颈部及四肢皮肤,肿瘤细胞具有汗腺导管分化特征,病理可见不规则腺管结构浸润真皮深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EA、EMA等标记物阳性有助于确诊。该病易与汗腺瘤等良性肿瘤混淆,需通过组织活检鉴别。
早期多表现为皮下无痛性硬结,后期可形成溃疡性肿块伴渗液。部分病例会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能转移至肺、骨等器官。病变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程可达数年。
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长期紫外线暴露、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少数病例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TP53基因突变、EGFR过表达等分子改变常见于肿瘤组织。
除病理活检外,需进行超声、CT或MRI评估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PET-CT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前哨淋巴结活检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需与转移性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手术扩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需保证足够切缘。放疗适用于无法完全切除或淋巴结转移病例。晚期患者可考虑顺铂、多西他赛等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如抗EGFR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术后需定期复查皮肤及淋巴结情况,建议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日常应避免阳光直射病变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现新发皮下结节或原有病灶增大时需及时就诊。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
下颚骨错位可通过手法复位、颌间固定、关节腔注射、关节镜手术、开放性手术等方式治疗。下颚骨错位通常由外伤、关节结构异常、肌肉痉挛、关节炎、长期不良咀嚼习惯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取坐位,医生双手拇指包裹纱布后置于患者下颌磨牙咬合面,其余四指固定下颌体部,通过向下加压并向后推送的手法使关节头回位。复位成功后需用绷带临时固定下颌1-2周,期间避免大张口动作。若伴有剧烈疼痛可配合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
针对复发性或复杂性脱位,采用上下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3-4周。通过限制下颌运动使关节囊韧带修复,常用不锈钢丝结扎配合自凝树脂固定。固定期间需流质饮食,定期复查调整松紧度。可能伴随关节区肿胀,可辅以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
适用于伴有关节囊松弛的慢性脱位。在无菌操作下向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每周1次连续3-5次,可改善关节润滑并促进组织修复。注射后可能出现短暂胀痛,24小时内禁止热敷。需联合使用氯诺昔康片控制炎症反应。
对保守治疗无效者行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术,通过2-3个穿刺孔置入器械,松解粘连组织并缝合固定移位关节盘。术后需颌间固定2周,配合康复新液含漱预防感染。可能并发暂时性开口受限,需进行渐进性张口训练。
严重骨性结构异常者需行关节结节切除术或关节成形术,通过耳前切口暴露关节腔,修整变形骨组织后植入颞肌筋膜瓣。术后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6周内禁止咀嚼硬物。长期随访可能出现关节杂音等后遗症。
复位后3个月内应避免进食坚果等硬质食物,每日进行关节区热敷及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睡眠时保持仰卧位减少关节压力,纠正单侧咀嚼、托腮等不良习惯。急性期可冰敷患处15分钟缓解肿胀,若出现复位后再次脱位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复诊。建议进行双侧均衡咀嚼训练,必要时佩戴咬合板矫正咬合关系。
左胸口呼吸时出现针扎样刺痛可能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冠心病等疾病有关。该症状主要由{肋间神经受压}、{胸膜炎症刺激}、{心肌缺血缺氧}、{肌肉拉伤}、{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局部热敷}、{抗炎镇痛药物}、{冠状动脉扩张剂}、{肌肉松弛剂}、{抑酸治疗}等方式缓解。
肋间神经痛常因病毒感染或胸椎退变导致神经根受压,表现为单侧胸部闪电样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患者可尝试用热水袋热敷疼痛区域,医生可能开具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缓解神经炎症。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皮疹,需排查带状疱疹感染。
胸膜炎多由肺部感染扩散至胸膜层,呼吸时两层胸膜摩擦产生尖锐刺痛,常伴发热和咳嗽。确诊需通过胸部CT检查,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减轻炎症反应。急性期建议采取患侧卧位减少胸膜摩擦。
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加重。硝酸甘油片可快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痛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心梗。
剧烈运动或突然转身可能导致胸大肌或肋间肌拉伤,表现为特定体位下的局限性刺痛。急性期可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敷,配合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恢复期应避免提重物及扩胸运动,通常2-3周可自愈。
胃酸刺激食管下段可能引发放射性胸痛,平卧时症状明显,常伴反酸烧心。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铝碳酸镁咀嚼片能中和已分泌胃酸。建议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预防夜间反流。
出现胸痛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静卧,记录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避免自行服用强效镇痛药掩盖病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建议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减轻心脏压力。若疼痛反复发作或伴随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须及时至心血管内科或胸外科就诊。
中度感音神经性聋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干预手段改善听力功能。主要干预方式有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听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护理等。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由医生评估个体化方案。
助听器是改善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常用手段,通过放大声音补偿听力损失。数字助听器可根据不同频率听力损失进行精准调试,适用于毛细胞损伤但听神经功能尚存的患者。验配前需完成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等检查,避免过度放大导致不适。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出现耳闷、回声等不适,需逐步适应调整。
对于助听器效果不佳且内耳毛细胞严重损伤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手术。该装置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绕过受损的耳蜗结构。术前需评估听神经完整性及中枢听觉通路功能,术后需持续进行言语处理器调试和听觉训练。儿童患者建议在语言发育关键期前完成干预。
包括听觉技巧训练、唇读训练及认知训练等,帮助患者提高声音辨别和语言理解能力。训练需结合个体听力曲线特点,重点强化中高频声音识别。长期坚持可改善噪声环境下的言语交流能力,减少社交回避行为。家属应参与训练过程,掌握交流时放慢语速、减少背景噪音等技巧。
急性期可试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内耳水肿,配合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可能有助于延缓听神经退化。需注意突发性耳聋与感音神经性聋的鉴别,前者发病72小时内用药效果较好。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
避免接触高强度噪声,必要时使用防护耳塞。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减少内耳血管病变风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及镁元素。定期复查听力,建立听力健康档案。社交场合可选择安静环境交流,利用视觉线索辅助理解。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需建立合理预期,干预目标为改善交流能力而非恢复原始听力。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根据变化调整干预方案。注意心理疏导,避免因听力障碍产生社交孤立。合并耳鸣者可通过声音疗法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认知行为治疗。日常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必须使用需监测听力变化。
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起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具有横纹肌分化特征的恶性肿瘤,属于软组织肉瘤的一种。横纹肌肉瘤主要有胚胎型、腺泡型和多形型三种病理类型,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局部肿胀或压迫症状,可能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环境暴露等因素有关。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肿瘤细胞形态类似胚胎期横纹肌母细胞,生长速度较快但预后相对较好。患者可能出现眼球突出、鼻塞、血尿等症状,确诊需结合病理活检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注射液、环磷酰胺片、放线菌素D注射液等。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常见于青少年四肢和躯干,肿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侵袭性强且易转移。临床表现为快速增大的质硬肿块,可能伴有疼痛或功能障碍。该类型与PAX3/7-FOXO1基因融合相关,需通过免疫组化鉴别。治疗需采用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后手术,术后配合放疗,可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异环磷酰胺注射液等药物。
多形型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四肢深部肌肉,肿瘤细胞形态高度异型性,恶性程度最高。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增大的疼痛性包块,易发生肺转移。诊断需排除其他多形性肉瘤,治疗以广泛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为主,可能涉及伊马替尼片、达卡巴嗪注射液等靶向药物。
部分横纹肌肉瘤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如李-佛美尼综合征患者TP53基因突变会使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早、多病灶发生,需进行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治疗时需考虑遗传背景对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必要时采取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
孕期接触电离辐射或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胎儿患横纹肌肉瘤风险,儿童期接触除草剂等环境毒素也可能诱发肿瘤。这类病例通常无家族史,但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预防需注意避免孕期有害物质暴露,治疗需根据环境暴露史调整方案。
横纹肌肉瘤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MRI或PET-CT监测复发,康复期应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肌肉功能,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避免患肢过度负重或外伤,出现新发肿块或疼痛需及时就诊。心理支持对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家长应帮助建立积极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