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呼吸内科 > 内科 > 咳嗽
神经性咳嗽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喷托维林、右美沙芬、阿米替林等药物,也可适量食用蜂蜜、银耳、百合、白萝卜等食物缓解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
枸橼酸喷托维林为...
神经性咳嗽可通过心理疏导、呼吸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神经性咳嗽通常由心理压力、气道高反应性、迷走神经敏感、慢性咽喉炎等因素引起。
长期焦虑或情绪波动可能...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氯雷他定可缓解鼻后滴漏引发的...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该症状通常由鼻后滴漏、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病程受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控制、环境刺激、免疫状态等影响。
...
嗓子疼痰多咳嗽可通过多饮水、蒸汽吸入、服用祛痰止咳药物、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空气干燥、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原因引起。
保持咽喉湿润有助于稀释痰液,每日饮水量...
嗓子疼咳嗽有黄痰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咽炎、鼻窦炎等原因有关,可以遵医嘱吃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盐酸氨溴索、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
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
气道过敏性咳嗽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夜间加重、遇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诱发,常伴随咽喉瘙痒、胸闷等症状。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刺激性干咳、进展期持续性咳嗽、终末期合并气道高反应性三个阶段。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一般需要20-50元,具体费用可能与药品规格、生产厂家、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的价格差异主要受药品规格影响,常见规格如每瓶装30丸、60丸等,价格通常在20-...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缓解风热犯肺或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黏稠等症状。其主要成分包括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等,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
止咳祛痰糖浆通常能缓解咳嗽、稀释痰液,适用于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引起的症状。止咳祛痰糖浆主要有氨溴索口服溶液、愈创甘油醚糖浆、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枇杷止咳糖浆等类型,需根据具体成分和...
首页上一页678910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肌腱断裂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断裂部位的功能丧失。肌腱断裂通常由外伤、慢性劳损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引起,常见于跟腱、肩袖肌腱等部位。
肌腱断裂后,断裂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断裂的严重程度相关。急性断裂时疼痛较为明显,慢性断裂可能表现为隐痛或酸痛。疼痛可能在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肌腱断裂引起的疼痛通常集中在断裂部位,可能伴有压痛。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行动不便。对于跟腱断裂,患者可能无法踮脚或行走。肩袖肌腱断裂可能导致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
肌腱断裂后,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肿胀。肿胀可能在断裂后立即出现,并在数小时内逐渐加重。断裂部位可能出现淤血,皮肤呈现青紫色。肿胀和淤血的程度与断裂的严重程度相关。肿胀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严重的肿胀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引起麻木或刺痛感。肿胀通常在数天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肌腱断裂会导致相应关节或部位的功能障碍。完全断裂时,患者可能完全无法完成特定动作。部分断裂可能导致力量减弱或动作不协调。跟腱断裂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或跑步。手指肌腱断裂可能导致手指无法伸直或弯曲。肩袖肌腱断裂可能导致上肢抬举困难。活动受限的程度可以帮助判断肌腱断裂的严重程度。
肌腱完全断裂会导致相应肌肉失去对骨骼的牵拉作用,造成特定功能完全丧失。患者可能听到或感觉到"啪"的断裂声。断裂部位可能出现凹陷或异常隆起。肌肉可能因为失去肌腱的牵拉而回缩,形成肿块。功能丧失通常是突然发生的,特别是在急性外伤导致的断裂中。慢性肌腱断裂可能导致渐进性功能减退。
急性肌腱断裂时,患者可能听到明显的"啪"的断裂声。这种声响通常伴随剧烈疼痛和立即出现的功能障碍。异常声响是急性肌腱断裂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慢性肌腱断裂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断裂声。异常声响可以帮助区分急性断裂和慢性退变。听到断裂声后立即出现的功能障碍提示可能存在肌腱完全断裂。
肌腱断裂后应避免继续活动患肢,可以使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选择取决于断裂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患者需求。康复期间应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肌腱修复。戒烟限酒,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以促进愈合。
女孩性早熟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主要排查下丘脑-垂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病因。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主要有垂体微腺瘤、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下丘脑错构瘤、松果体区肿瘤等常见检查目标。
垂体微腺瘤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过早分泌,核磁共振可发现直径3-10毫米的垂体占位。典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患儿可能伴随生长加速、乳房发育等症状,需结合血清促卵泡激素检测确诊。
颅咽管瘤是儿童常见的鞍区囊实性肿瘤,核磁共振显示为分叶状多房囊性病变,囊液在T1像呈高信号,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压迫下丘脑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出现阴道出血、阴毛早现等性早熟表现。
视神经胶质瘤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中多见,核磁共振可见视神经梭形增粗,T1像等信号、T2像高信号。肿瘤侵犯下丘脑时可干扰性腺轴调控,引发外周性性早熟,常伴有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等神经系统症状。
下丘脑错构瘤是先天性神经元异常增生,核磁共振表现为下丘脑区边界清晰的结节,T1像等信号、T2像稍高信号,无强化效应。病变可自主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中枢性性早熟,多见于4岁以下女童。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或畸胎瘤可通过核磁共振检出,表现为T1像等低信号、T2像高信号的占位病变。肿瘤压迫或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时,可能诱发假性性早熟,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除影像学检查外,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身高体重变化,记录第二性征发育顺序。日常避免接触含雌激素的食品或化妆品,保证均衡饮食并控制体重。发现生长速率异常或性征提前发育时,应及时至儿科内分泌科就诊,完善骨龄评估、激素水平检测等检查。对于确诊中枢病变的患儿,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门牙碰松动了通常可以恢复,可通过固定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口腔护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门牙松动可能与外伤、牙周炎、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门牙松动程度较轻时,医生可能使用牙弓夹板或树脂粘接技术进行固定。牙弓夹板通过金属丝将松动牙与邻牙连接,树脂粘接则用光固化材料加固牙齿。固定期间避免啃咬硬物,防止二次损伤。
若伴随牙龈红肿或感染,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炎症。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骨质疏松导致的松动可能需补充碳酸钙D3片。
恢复期选择流质或软质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坚果、冰块等硬物。适量摄入牛奶、豆腐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有助于牙槽骨修复。温度过高的食物可能刺激患处,建议温热食用。
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配合氯己定含漱液减少细菌滋生。刷牙时避开松动牙区域,改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禁止用舌头频繁顶触或摇晃牙齿。
固定后每2-4周需拍摄牙片观察牙根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牙龈化脓或牙齿位移加重,应立即复诊。儿童患者家长需监督其避免剧烈运动。
门牙松动恢复期间应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氟牙膏强化牙釉质。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愈合的行为。半年内不建议进行对抗性运动,游泳时佩戴防护牙托。若松动牙出现变色或异常敏感,可能提示牙髓坏死,需及时进行根管治疗。
儿童流感疫苗一般在每年9-10月接种效果较好,流感疫苗的保护期通常为6-8个月,接种后2-4周可产生有效抗体。
流感疫苗的接种时间主要与流感流行季节相关。我国北方地区流感高发期为11月至次年3月,南方地区可能持续至4月。疫苗接种后需2-4周产生足够抗体,因此9-10月接种能确保在流行季前形成免疫屏障。6月龄以上儿童均可接种,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8岁以下儿童需间隔4周接种2剂。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株,对变异株的匹配度每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调整。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短暂红肿或低热,严重过敏反应概率极低。早产儿接种需根据矫正月龄评估,免疫缺陷儿童接种前应咨询专科医生。
流感流行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症状时及时隔离,接触患者后可考虑预防性使用奥司他韦颗粒。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锌元素,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接种点。
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是指无明确外伤史情况下,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慢性出血积聚,常见于老年群体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
老年患者因脑萎缩导致桥静脉牵拉,血管壁脆性增加可能诱发慢性渗血。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认知功能下降或步态不稳,需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治疗上以卧床休息为主,严重时需神经外科评估是否行钻孔引流术。
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剂可能增加自发性出血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加剧或意识模糊,确诊后需暂停抗凝药物并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拮抗。
血友病或肝硬化等疾病导致的凝血异常可能引起硬膜下血肿。此类患者多有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同时监测血肿变化。
脑脊液漏或脱水导致的低颅压可能使桥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常伴体位性头痛,通过补液或硬膜外血贴治疗可改善症状,严重时需手术修补脑脊液漏口。
硬脑膜转移瘤或血管畸形可能侵蚀血管引发血肿。这类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增强MRI可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病灶进行放疗或手术切除。
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避免剧烈头部活动,控制血压在稳定范围。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恢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血肿吸收情况。若出现呕吐、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须立即就医,未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