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泻药清肠方式主要有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促动力泻药等。清肠需根据具体需求及医生建议选择合适药物,避免自行滥用。
容积性泻药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和含水量促进肠道蠕动,适用于慢性便秘或饮食纤维摄入不足者。常见药物有聚卡波非钙片、小麦纤维素颗粒等。这类药物作用温和,需配合足量饮水以发挥效果,可能出现腹胀等轻微不适,长期使用安全性较高。
渗透性泻药通过高渗作用保留肠腔水分软化粪便,如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适用于术前肠道准备或功能性便秘,起效时间6-12小时。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需慎用含糖类渗透性泻药。
刺激性泻药直接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加速蠕动,如比沙可啶肠溶片、番泻叶颗粒等。适用于急性便秘,起效快但可能引起腹痛,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1周。结肠黑变病风险需警惕。
润滑性泻药通过包裏粪便表面减少水分吸收,如液体石蜡口服溶液。适合老年体弱或排便无力者,短期使用可缓解粪便干硬。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偶有肛门渗漏等不良反应。
促动力泻药通过激活5-HT4受体增强肠道蠕动,如普芦卡必利片。适用于慢性特发性便秘,每日一次给药较方便。可能出现头痛、腹泻等反应,心脏病患者需评估后使用,不建议与延长QT间期药物联用。
清肠前后应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并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若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用药后无效,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及肠梗阻患者须严格遵医嘱选择清肠方案,禁止将泻药用于减肥等非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