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所致疾病的特点主要有情志波动诱发、症状与情绪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病程反复迁延、身心交互影响。这类疾病多由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极引起,中医称为“七情内伤”。
七情致病具有明确的情志诱因,如暴怒后出现胁痛、过度思虑导致纳差。情绪刺激可直接扰动气血运行,《黄帝内经》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临床常见突发情绪变化后立即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情绪平复后症状多能缓解。长期情志失调则可能发展为器质性疾病。
此类疾病症状严重程度与情绪状态呈正相关。焦虑抑郁患者常见胸闷症状随情绪低落加重,癔症性失语多在精神受刺激后发作。症状表现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如肝气郁结者多见叹息、咽部异物感,常伴烦躁易怒等情绪特征。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损伤,怒伤肝可见头痛目赤,思伤脾表现为腹胀腹泻。中医理论认为情志过激会导致气机紊乱,如恐则气下引起遗尿,惊则气乱诱发癫狂。现代医学证实长期应激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导致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等疾病。
七情致病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如郁证患者情绪波动时可反复出现胃脘胀痛,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心悸症状可能持续数年。病情变化常与生活事件相关,遭遇新的精神刺激时症状易复发或加重,形成“情绪-症状-情绪”的恶性循环。
这类疾病兼具生理和心理双重表现。惊恐障碍既有突发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又伴强烈恐惧感。治疗需身心同治,如更年期综合征需在调节激素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现代心身医学认为长期情绪障碍可能改变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功能。
预防七情所致疾病需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八段锦、冥想等方式调节情志。出现持续身心不适时建议尽早就医,中医调理常用逍遥丸、甘麦大枣汤等方剂,现代医学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谷维素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药物。日常注意培养健康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情志调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