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可能引起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感染、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可能导致多种器官和系统功能异常。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导致骨质破坏和钙释放入血。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口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治疗需水化利尿,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破坏,必要时使用降钙素注射液。
骨髓瘤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可沉积在肾小管,导致管型肾病。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血肌酐升高。治疗需控制原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辅以利尿剂如呋塞米片。
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肾功能不全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贫血症状。治疗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严重时输注红细胞悬液。
骨髓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预防性使用青霉素V钾片,感染时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疫苗接种可降低感染风险。
骨髓瘤导致溶骨性破坏,脊椎、肋骨等部位易发生骨折。表现为突发疼痛、活动受限。治疗需卧床制动,使用镇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抑制骨破坏,必要时手术固定。
骨髓瘤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钙、肾功能等指标,保持适度活动预防骨质疏松,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机会。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限制高钙食物摄入。出现新发骨痛、排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个体化调整,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