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感染者可通过规范管理控制病情,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正常且无肝纤维化表现,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这类人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即可维持稳定状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通过护肝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辅助可改善。
约15%-40%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能进展为活动性肝炎,表现为持续肝功能异常、肝区隐痛,此时需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酯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概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或甲胎蛋白升高提示肝癌风险,需联合影像学检查评估。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全程接种后保护率超过9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需在孕晚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必要时服用替比夫定片等妊娠B类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传播。接触疑似污染血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提供紧急保护。
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有助于肝细胞修复,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规律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机体免疫力,但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肝脏弹性检测,及时评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