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比南方人易得肛瘘可能与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肛瘘是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肿痛、瘙痒等。
北方饮食偏重高脂高蛋白,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较多,容易导致便秘或腹泻,增加肛门局部摩擦和感染概率。南方饮食相对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更充足,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和排便通畅。长期便秘会使粪便干硬,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损伤肛窦,引发感染形成肛瘘。
北方冬季寒冷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快,肠道内水分减少易引发便秘。同时低温环境下人们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全年温差较小,有利于维持正常排便规律。北方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肛门部位忽冷忽热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北方冬季户外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延长,肛门局部长期受压可能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南方温暖气候使户外活动更频繁,有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北方部分人群如矿工、司机等职业需要长期保持坐姿,肛门局部湿热环境更易滋生细菌。
北方寒冷季节洗澡频率可能降低,肛门部位清洁不足会增加感染风险。南方气候允许更频繁的清洁习惯,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北方部分地区如农村厕所条件有限,排便后清洁不彻底可能残留致病菌。
北方部分人群对肛肠疾病重视不足,出现肛周脓肿时未及时治疗,导致发展为慢性肛瘘。南方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患者就医意识较强,能在肛周脓肿阶段及时干预。北方基层医疗机构肛肠专科建设可能相对薄弱,影响疾病早期诊断。
预防肛瘘需注意保持肛门清洁干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出现肛周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肛瘘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肛瘘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日常可进行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