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通常由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原发病、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等方式干预。
高血压或糖尿病导致的肾萎缩需优先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蛋白尿,常用降压药包括缬沙坦、氨氯地平,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
肾功能不全阶段可选用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片等中成药延缓进展,配合药用炭片吸附毒素,需定期监测肌酐值调整用药。
终末期肾萎缩患者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功能,每周治疗2-3次,可能伴随贫血、骨代谢异常等并发症。
符合条件者可通过肾移植恢复肾功能,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5年存活率较高但存在排斥反应风险。
肾萎缩患者需限制每日蛋白摄入量在0.6-0.8g/kg,优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