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为群 山东省立医院 神经外科
62914阅读
范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67410阅读
范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52515阅读
A:
颅内感染引起的脑积水可通过脑脊液引流术、抗感染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方式治疗。该病症通常由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脓肿破溃等原因引起。 通过腰穿或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适用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真菌感染需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 对慢性脑积水患者植入分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需注意预防分流管堵塞和感染等并发症。 地塞米松等药物可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需配合抗感染治疗使用,注意监测血糖和电解质平衡。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期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锻炼。1、脑脊液引流术
2、抗感染治疗
3、脑室腹腔分流术
4、糖皮质激素治疗
Q: 脑积水自己会怎么样
A:
脑积水通常不会自行消退,可能由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出血、感染或肿瘤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干预。 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粘连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表现为头痛、呕吐,可通过乙酰唑胺、呋塞米等药物减少脑脊液分泌,严重时需脑室腹腔分流术。 外伤或脑血管破裂后血液阻塞脑脊液通路,伴随意识障碍,需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压,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联合脑室外引流。 脑膜炎等炎症反应会导致脑室系统粘连,出现发热和颈项强直,需用头孢曲松抗感染,配合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 脑肿瘤或囊肿压迫导水管时可能引发视乳头水肿,需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辅以甲钴胺营养神经。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用力咳嗽,定期复查头围变化,出现嗜睡或行走不稳应立即就医。1、脑脊液循环障碍
2、颅内出血后遗症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占位性病变压迫
Q: 脑积水会不会呕吐
A:
脑积水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通常由颅内压增高引起,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表现。 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室扩张,刺激呕吐中枢。治疗需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压力,药物可使用甘露醇、呋塞米、乙酰唑胺降低颅压。 第四脑室扩张直接压迫延髓呕吐反射区。需进行神经外科评估,严重时行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配合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等止吐药物。 脑积水可能影响内淋巴液循环导致眩晕性呕吐。可尝试倍他司汀、地芬尼多改善微循环,必要时联合苯海拉明控制前庭症状。 婴儿脑积水常因吮吸吞咽不协调引发吐奶。家长需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监测头围增长情况,及时进行神经外科干预。 脑积水患者出现呕吐时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保持头部抬高30度卧位,记录呕吐频率与进食关系供医生评估病情进展。1、颅内压增高
2、脑干受压
3、前庭系统受累
4、婴幼儿喂养困难
Q: 小儿脑积水怎么分类
A:
小儿脑积水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非交通性脑积水、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四种类型。 脑脊液循环通路无梗阻,但吸收障碍导致脑室系统扩大,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膜炎后遗症。 脑脊液循环通路存在机械性梗阻,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出口闭塞等先天畸形或肿瘤压迫所致。 脑室扩大但颅内压正常,多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尿失禁三联征,常见于老年人。 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伴轻度脑室扩大,多见于婴幼儿,部分可自行缓解。 发现婴幼儿头围异常增大、前囟膨隆或发育迟缓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日常需定期监测头围增长曲线。1、交通性脑积水
2、非交通性脑积水
3、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4、外部性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