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次播放 时长01:37
98680次播放 时长01:43
105853次播放 时长01:54
66906次播放 时长01:47
57680次播放 时长02:17
50230次播放 时长02:44
62079次播放 时长02:32
56492次播放 时长02:21
李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27709阅读
A:
孕妇肚内胎儿确实可能发生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类型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母体感染、药物暴露、环境因素有关。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与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相关,如21三体综合征患儿常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建议有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遗传咨询,可通过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孕前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是重要预防措施,确诊后需由儿科心脏专科评估干预方案。 孕期服用抗癫痫药、维A酸类等致畸药物可能干扰心脏胚胎发育。孕妇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发现异常时需通过羊水穿刺等进一步诊断。 孕期接触放射线、有机溶剂或严重空气污染可能增加风险。建议远离高危环境,孕期定期进行胎儿心脏超声监测,复杂病例需多学科会诊制定围产期管理计划。 孕妇应规范产检,20-24周进行系统超声筛查,发现异常时可考虑使用地高辛等药物进行宫内干预,出生后根据病情选择介入封堵术或外科矫治手术。1、遗传因素
2、母体感染
3、药物暴露
4、环境因素
A:
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定期随访等方式干预。临床表现可能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药物暴露、染色体异常等原因引起。 地高辛可改善心功能,呋塞米能缓解水肿,普萘洛尔可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需配合心功能监测,适用于无法立即手术的患儿。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适用于简单畸形,球囊扩张术可改善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创伤小,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需在婴幼儿期完成,大动脉转位矫治术要求专业团队操作。手术时机根据畸形复杂程度决定。 术后需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残余分流或传导阻滞。终身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迟发并发症。 患儿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心内科医生,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加重心脏负担。1、药物治疗
2、介入治疗
3、外科手术
4、定期随访
Q: 先天性心脏病能活多久
A: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较大,轻度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接近正常寿命,复杂类型需结合手术效果评估。 房间隔缺损等简单先心病经矫治后生存期与常人无异,法洛四联症等复杂畸形需多次手术干预。 新生儿期完成根治手术者预后较好,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肺动脉高压等继发损害。 定期心功能评估、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控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可显著改善长期生存质量。 三维介入封堵、杂交手术等新技术使部分复杂先心病患者10年生存率提升明显。 建议患者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心悸气促时及时就诊心外科。1、疾病类型
2、干预时机
3、综合管理
4、技术进展
A:
先天性心脏病移植后生存时间一般为10-30年,实际生存期受移植排斥反应、原发病严重程度、术后护理质量、并发症控制等因素影响。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心脏功能。 复杂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预后较差,可能需要联合肺血管扩张药物波生坦、西地那非或马西腾坦进行辅助治疗。 规范抗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可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有氧锻炼,每3-6个月需进行心内膜活检。 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和恶性肿瘤是晚期主要死因,需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定期进行冠脉造影和肿瘤筛查。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生冷食物,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出现发热或心悸症状需立即就医复查。1、移植排斥反应
2、原发病严重程度
3、术后护理质量
4、并发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