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28次播放 时长02:52
54218次播放 时长02:32
58265次播放 时长02:28
54039次播放 时长02:43
52976次播放 时长02:33
58801次播放 时长02:41
54288次播放 时长02:35
60422次播放 时长02:52
许瑞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25523阅读
Q: 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
A: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出生后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血管未正常闭合,主要有血液异常分流、心脏负荷增加、生长发育迟滞、肺动脉高压等典型表现。 动脉导管未闭导致主动脉血液向肺动脉分流,可能与胎儿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气促、多汗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分流程度选择介入封堵术或外科结扎术,药物可选用地高辛、呋塞米等改善心功能。 长期异常分流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与导管粗细相关,常见心悸、易疲劳。轻度可通过限制活动量观察,中重度需手术干预,药物包括卡托普利等血管扩张剂。 心脏效率下降影响全身供氧,多见于大型导管未闭患儿,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并尽早手术,可配合左卡尼汀等代谢调节药物。 长期分流导致肺血管病变,属于严重并发症,出现紫绀、咯血。需肺动脉压力评估后行急诊手术,药物需使用波生坦等靶向降压药。 确诊后应定期心超随访,避免剧烈运动,婴幼儿喂养时少量多餐,术后患者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1、血液异常分流
2、心脏负荷增加
3、生长发育迟滞
4、肺动脉高压
A: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风险通常较小,主要风险包括血管损伤、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和感染。手术安全性受患者年龄、导管粗细、操作技术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影响。 导管穿刺可能造成局部血肿或血管撕裂,术中需实时影像监测。术后需加压包扎并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封堵器移位概率约1%-3%,多发生于术后72小时内。术前需精确测量导管直径,选择合适型号的蘑菇伞封堵器或弹簧圈,术后通过心脏超声复查位置。 导管刺激可能引发室性早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多数可自行恢复。严重时需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极少数需安装临时起搏器。 严格无菌操作下感染率低于1%,表现为发热或穿刺处红肿。术前预防性使用头孢唑林等抗生素,术后监测体温及炎症指标变化。 建议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婴幼儿患者家长需特别注意喂养量和呼吸频率监测。1、血管损伤
2、封堵器脱落
3、心律失常
4、感染风险
A: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主要有术后体位管理、穿刺部位观察、药物使用指导、活动限制。 术后需保持平卧位6-8小时,避免穿刺侧下肢弯曲,防止出血或血肿形成。 密切监测腹股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每2小时评估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温度变化。 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1周内禁止提重物,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需经医生评估。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用力排便,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及心功能恢复情况。1、体位管理:
2、穿刺观察:
3、用药指导:
4、活动限制:
A: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总体安全性较高,主要风险包括血管损伤、封堵器移位、心律失常及术后残余分流。 导管操作可能导致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术中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术后加压包扎并限制肢体活动24小时。 约1-3%病例可能出现封堵器脱落,多与导管直径测量误差有关,术前需通过超声和造影精确评估解剖结构。 导管刺激心内膜可能引发室性早搏或传导阻滞,多数为一过性,严重者需临时起搏器支持。 术后微量分流常见于大型导管未闭,多数在3-6个月自行闭合,持续存在者需二次干预。 术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1、血管损伤
2、封堵器移位
3、心律失常
4、残余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