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可以喂奶吗

|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母乳性黄疸可以喂奶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以继续喂奶,但需结合黄疸程度和婴儿状态综合判断。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婴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食欲正常或轻度下降。

若婴儿黄疸程度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超过安全范围,且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通常无需停止母乳喂养。此时适当增加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同时可让婴儿多晒太阳,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每次10-15分钟,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监测黄疸变化时,家长需重点观察面部、胸腹部及巩膜的黄染程度。

当黄疸持续加重或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时,需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用配方奶并配合蓝光治疗。暂停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用吸奶器排空乳房以维持泌乳功能。若婴儿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低等异常表现,或黄疸持续超过3周未消退,可能合并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排查胆道闭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母乳性黄疸婴儿的日常护理需保持合理室温避免着凉,喂养后竖抱拍嗝减少吐奶。母亲应避免进食过多胡萝卜、南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可适量补充双歧杆菌调节婴儿肠道微生态。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时,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过渡,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状是什么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症状主要有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体重不增、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腹部包块等。该病是婴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需及时就医干预。

1、喷射性呕吐

出生后2-4周出现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奶汁或乳凝块,不含胆汁。呕吐多发生在喂奶后,随着病情进展,呕吐次数增加且程度加重。呕吐后患儿常有饥饿感,会再次要求进食。长期呕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2、胃蠕动波

喂奶后可见从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的胃蠕动波,形似波浪状隆起。这是由于幽门梗阻导致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胃壁肌肉代偿性收缩增强所致。蠕动波在空腹时可能不明显,喂奶后10-15分钟最为显著。

3、体重不增

由于频繁呕吐导致营养吸收不足,患儿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出生后初期体重可能正常,但随后出现体重曲线平坦或下滑。严重者可出现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等营养不良表现。

4、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长期呕吐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同时可能伴随低氯性碱中毒,出现呼吸浅快、肌张力减低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低钾、低氯等电解质异常。

5、腹部包块

在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橄榄形包块,质地较硬,可随呼吸移动。该包块为肥厚的幽门肌层,是本病特征性体征。检查时需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以提高检出率。

对于疑似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家长应立即停止自行喂食,避免加重呕吐。保持患儿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呕吐次数和性状。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检查确诊,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需遵医嘱逐步恢复喂养,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指标。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