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7次阅读
慢性菌痢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使用抗生素、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菌痢通常由志贺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刺激、耐药菌株形成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慢性菌痢患者需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或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适当补充含钾、钠的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少量多餐减轻胃肠压力。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禁食生冷及不洁食物。
2、补充益生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繁殖。益生菌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活性成分被破坏。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尤其需要配合益生菌调节,减少腹泻反复发作。
3、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对志贺菌效果较好。头孢克肟分散片适用于儿童及青霉素过敏者。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静脉给药。
4、中医调理
葛根芩连汤加减可清热化湿,缓解里急后重症状;参苓白术散适合脾虚久泻患者。针灸选取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中药灌肠可直接作用于病变肠黏膜,常用白头翁、秦皮等煎剂保留灌肠。
5、手术治疗
并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或顽固性出血时需急诊手术,如肠段切除术、造瘘术等。慢性期出现肠狭窄、瘘管形成可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术前需充分评估营养状态,术后仍需规范抗感染治疗防止复发。
慢性菌痢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症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康复期可逐步增加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体质。定期复查粪便常规及培养,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发热、血便等加重表现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十二指肠球炎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十二指肠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胆汁反流、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并遵医嘱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1、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十二指肠球炎的典型症状,多表现为隐痛或灼痛,常在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缓解。疼痛可能与胃酸刺激炎症部位有关,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胃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糜烂或溃疡。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抑制胃酸并保护黏膜。
2、反酸
反酸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常伴烧灼感。十二指肠球炎患者因胃酸分泌异常或胃肠动力紊乱易出现反酸,平卧或弯腰时症状加重。长期反酸可能导致食管炎,需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可遵医嘱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片调节胃酸和胃肠蠕动。
3、嗳气
嗳气是胃内气体经口腔排出的现象,十二指肠球炎患者因胃肠功能失调常频繁嗳气。进食过快、饮用碳酸饮料会加重症状。胃镜检查可能发现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或变形。建议细嚼慢咽,减少产气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改善胃肠动力。
4、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多发生在炎症急性期,因炎症刺激或胃排空障碍引发。呕吐物常含胃液,严重时可带胆汁。需警惕脱水风险,尤其老年患者。胃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糜烂伴渗出。治疗需禁食补液,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控制症状,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5、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与炎症导致的胃肠不适相关,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引起营养不良。部分患者因进食后腹痛加重而畏惧进食。胃镜检查可评估黏膜损伤程度。建议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配合复方消化酶胶囊帮助营养吸收,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炎症。
十二指肠球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酸食物,戒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缓解精神压力。按疗程服药并定期复查胃镜,观察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呕血、黑便、体重骤降等报警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日常可记录症状变化,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