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儿童溶血尿毒症能治好吗

|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问题描述:
儿童溶血尿毒症能治好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儿童溶血尿毒症通常可以治愈,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及时干预效果综合判断。溶血尿毒症主要由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遗传因素或免疫异常引起,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治疗方式主要有血浆置换、支持治疗、免疫调节等,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1.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清除血液中致病因子(如毒素、抗体)的关键手段,适用于急性期重症患儿。通过置换患儿血浆补充正常血浆成分,可改善微血管病性溶血和血小板消耗。需在具备儿童血液净化资质的医疗机构重复进行,治疗频率根据实验室指标调整。常见并发症包括低血压、过敏反应,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贯穿疾病全程,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压及营养支持。急性肾损伤期需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必要时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贫血严重时输注洗涤红细胞,血小板低于2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时输注血小板。营养方案需兼顾低钾、低磷原则,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补充。

3. 免疫调节

对于非典型溶血尿毒症(补体介导型),需使用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注射液阻断补体过度激活。治疗前需完善补体基因检测确认分型,用药期间加强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和抗生素预防。部分病例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需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

4. 肾功能恢复

约70%典型溶血尿毒症患儿经治疗后肾功能完全恢复,恢复期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血压及肾小球滤过率。遗留慢性肾脏病者需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延缓进展。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评估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指征,移植后需警惕疾病复发。

5. 并发症管理

重症患儿可能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癫痫、意识障碍)或心肌损伤,需对症使用抗癫痫药如左乙拉西坦片,必要时进行脑保护治疗。胰腺炎患者需禁食并给予生长抑素类似物。长期随访需关注认知功能、生长发育及疫苗接种补种。

患儿康复后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直至肾功能稳定。家长应记录每日尿量、血压,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及尿常规。注意食品卫生预防肠道感染复发,接种疫苗前需咨询肾病专科医生。若出现水肿、尿色加深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部分遗传性病例需进行家系基因筛查,指导再生育风险评估。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如何预防小儿贫血

预防小儿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补充铁剂、控制寄生虫感染、避免长期慢性失血等方式实现。小儿贫血多与铁元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关,需结合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调整饮食结构

婴幼儿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动物肝脏泥等。学龄前儿童每日应保证红肉、禽类、鱼类等血红素铁的摄入,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铁吸收,每日奶量控制在500毫升以内。

2、定期体检

新生儿出生后应完成贫血筛查,早产儿及低体重儿需增加检测频次。6月龄至2岁儿童建议每3-6个月检测血红蛋白,学龄期儿童每年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3、补充铁剂

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2周起需预防性补充铁剂,如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确诊缺铁性贫血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铁3-6个月,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颗粒、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服药期间需监测血清铁蛋白。

4、控制寄生虫感染

钩虫、蛔虫感染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疫区儿童应每年进行寄生虫筛查。确诊后使用阿苯达唑颗粒、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治疗,同时加强粪便管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赤足接触污染土壤。

5、避免慢性失血

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可能出现肠黏膜出血,需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青少年女性月经量过多时需评估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补充铁剂。慢性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病症需及时治疗原发疾病。

预防小儿贫血需建立从孕期开始的全程管理,孕妇应注意补充足量铁元素。婴幼儿期科学添加辅食,儿童期保持均衡饮食,青春期关注特殊生理需求。日常烹饪建议使用铁锅,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贫血类型。对于遗传性贫血患儿,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长期管理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