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

|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婷婷
李婷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但一些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所有症状。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症状,以便进行适当的医疗干预。
1、发热:登革热患者通常会经历突然的高热,体温可能达到39℃到40℃,并伴有寒战和头痛。这种高热通常在2到7天后会逐渐消退,但有些患者可能会持续1到2周。高热是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2、皮疹:在病情较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通常表现为红色斑丘疹,并伴有瘙痒。这种皮疹可能在发热后期出现,是登革热的重要症状之一。皮疹的出现常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患者应密切监测皮肤变化,以便及时就医。
3、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发展,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甚至伴有疼痛感。淋巴结肿大是身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之一,通常发生在颈部、腋窝等部位。患者若发现淋巴结异常肿大,应尽快就医进行评估。
登革热还可能引发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显著的不适感。面对这些症状,及时就医和遵医嘱治疗是关键。登革热虽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出血或休克,因此不容忽视。
了解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患者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避免病情恶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蚊虫叮咬,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怎么治疗效果好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穿刺引流、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改善。哺乳期慢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导管阻塞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早期可通过热敷配合轻柔按摩缓解症状。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按摩时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推揉,力度适中避免加重炎症。热敷按摩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帮助淤积乳汁排出。哺乳后应及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滞留。

2、抗生素治疗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若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细菌感染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可继续哺乳,但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若症状加重或持续3天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中药辅助治疗。常用方剂包括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组成的汤剂,或如意金黄散等外敷药物。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影响乳汁质量。服药期间应观察婴儿哺乳情况,如出现拒奶、腹泻等症状应暂停用药并咨询医生。中药调理通常需持续1-2周才能见效。

4、穿刺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形成脓肿时需进行穿刺引流。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脓液,可避免手术创伤。穿刺后需加压包扎,并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期间应暂停患侧哺乳,但需定期用吸奶器排空乳汁保持泌乳功能。穿刺引流后3-5天需复查超声,确认脓肿完全消退后方可恢复哺乳。该方法适用于脓肿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例。

5、手术切开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脓肿较大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腔充分引流脓液,术后需每日换药。手术创伤可能影响部分乳腺导管功能,导致患侧泌乳量减少。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5-7天,伤口愈合后逐步恢复哺乳。手术切口通常选择乳晕边缘以减少瘢痕,术后6个月内需注意切口护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选择合适哺乳姿势避免乳头损伤,哺乳间隔期可涂抹羊脂膏保护乳头。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适量增加饮水促进代谢。避免穿过紧内衣压迫乳房,睡眠时尽量平卧减少患侧受压。保持规律哺乳频率,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出现乳房硬块、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