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小儿鹅口疮可通过制霉菌素混悬液、碳酸氢钠溶液、克霉唑口腔药膜、碘甘油、康复新液等药物治疗。小儿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接触污染物品等原因引起。
1、制霉菌素混悬液
制霉菌素混悬液适用于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主要成分为制霉菌素,能破坏真菌细胞膜。使用前需摇匀,用棉签蘸取少量涂于患处。该药物可能引起局部刺激,若出现红肿需停用。患儿用药后半小时内避免进食饮水。
2、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改变口腔酸碱环境抑制真菌生长,常用浓度为2%-4%。使用时需用无菌棉签清洁口腔后涂抹,每日重复进行多次。该溶液安全性较高,但长期使用可能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哺乳期母亲乳头也需同步清洁。
3、克霉唑口腔药膜
克霉唑口腔药膜直接贴敷于溃疡面,缓慢释放抗真菌成分。每片药膜作用可持续数小时,每日使用1-2次。贴敷时需保持口腔干燥,避免立即吞咽。可能出现局部麻木感,通常可自行缓解。家长应监督儿童勿撕咬药膜。
4、碘甘油
碘甘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缓解鹅口疮继发感染。使用时需避开健康黏膜,仅涂布于白色伪膜处。对碘过敏者禁用,可能出现短暂灼热感。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控制使用频次。
5、康复新液
康复新液含多种氨基酸及生长因子,能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用药前需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用棉签蘸取原液湿敷。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与抗真菌药物配合使用。哺乳期婴幼儿使用时,家长需注意避免药物误入气道。
家长需每日用温开水清洁婴幼儿口腔,哺乳用具要煮沸消毒。避免强行擦除白色伪膜,防止黏膜损伤出血。母乳喂养者需同时治疗母亲乳头真菌感染。患儿饮食应保持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出现拒食、发热等症状,须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保持患儿手部清洁,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