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撞击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疼痛程度、活动受限、局部肿胀变形等表现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有局部剧烈疼痛无法缓解、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明显肿胀淤血、肢体畸形或功能障碍、开放性伤口伴骨外露。
1、疼痛程度
骨折疼痛通常呈现持续性锐痛且无法自行缓解,按压或移动患处时疼痛显著加剧。区别于软组织损伤的钝痛,骨折疼痛往往在受伤瞬间达到高峰并持续存在,普通止痛措施难以奏效。疼痛区域与骨折线走向基本一致,可能伴随放射性疼痛。
2、异常活动
正常肢体不应出现的异常关节活动是骨折特征性表现,例如前臂非关节部位出现弯曲活动。移动患肢可能听到骨断端摩擦产生的骨擦音,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需注意隐匿性骨折可能不出现明显异常活动,但存在轴向叩击痛。
3、肿胀淤血
骨折后48小时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肿胀,皮下淤血常呈现青紫色并随时间扩散。肿胀范围超过受伤区域且质地坚硬提示可能存在骨折。严重肿胀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患肢麻木、苍白及动脉搏动减弱。
4、肢体畸形
骨折断端移位可导致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与健侧对比更易发现。关节附近骨折可能伴发脱位,表现为关节轮廓异常。但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特殊类型可能不表现明显外形改变。
5、功能障碍
完全骨折会导致肢体丧失支撑功能,例如下肢骨折无法负重,指骨骨折不能完成抓握动作。神经损伤可能伴随感觉异常或肌肉瘫痪。开放性骨折可见皮肤破损及骨断端外露,需紧急处理预防感染。
怀疑骨折时应立即制动患肢并用硬板固定,避免移动导致二次损伤。上肢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可用木板临时固定支具。冰敷可缓解肿胀但不可直接接触皮肤。禁止自行复位或测试活动度,所有疑似骨折均需通过X线或CT确诊。恢复期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影响愈合。
骨折处发痒通常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能与局部组织修复、神经再生或石膏固定刺激有关。骨折愈合涉及血肿机化、纤维连接、骨痂形成等阶段,瘙痒感多出现在纤维连接期或骨痂形成期,此时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活跃增生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若伴随红肿、渗液或持续加重的疼痛,则可能提示感染或过敏反应。
骨折初期局部会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机体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可能引发轻微瘙痒。随着纤维软骨性骨痂形成,新生神经纤维对机械刺激敏感度增加,轻微活动或外部压力可能诱发刺痒感。石膏或支具固定时皮肤长期密闭、汗液积聚也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引发瘙痒。部分患者因瘢痕组织增生过程中肥大细胞活化,会持续存在数月蚁行感。
异常情况需警惕感染性瘙痒,开放性骨折或内固定术后若出现跳痛性瘙痒伴皮温升高,可能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入侵。过敏体质者可能对固定材料中的乳胶、树脂等成分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固定物边缘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期若出现顽固性瘙痒合并伤口渗液,需排查神经病变或血管性溃疡。
骨折恢复期应保持固定装置清洁干燥,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禁止用尖锐物搔抓以免损伤新生组织。日常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含锌的海产品加速胶原合成。若瘙痒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皮肤破损、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查X线排除延迟愈合或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