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通常为发病后9天,主要与病毒排毒期、传染性持续时间、并发症预防、公共卫生管理等因素有关。
1、病毒排毒期腮腺炎病毒在发病前2天至腮腺肿胀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隔离期需覆盖病毒活跃排毒阶段。
2、传染性控制患者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隔离能有效阻断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的疫情扩散。
3、并发症预防隔离可降低睾丸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尤其对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尤为重要。
4、防疫规范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隔离期设置需符合病毒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监测数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隔离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独立餐具,密切观察体温和腮腺肿胀变化,出现头痛或腹痛需及时就医。
病毒性发热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支持、抗病毒药物、对症药物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病毒持续复制、免疫反应过度、继发细菌感染、药物耐药性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拭导致皮肤刺激。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重复进行,同时保持室内通风。
2、补液支持每日饮用2000毫升以上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导致的体温调节紊乱。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钠钾离子。
3、抗病毒药物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疱疹病毒需使用阿昔洛韦。用药前需明确病原体类型,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4、对症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发热症状,连用不超过3天。咳嗽明显者可配合右美沙芬,鼻塞可用伪麻黄碱减轻症状。
持续发热超过5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流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