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宝宝着凉引起高烧需要打吊针吗

|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问题描述:
宝宝着凉引起高烧需要打吊针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志新
王志新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宝宝着凉引起高烧通常无须打吊针,多数情况下可通过物理降温或口服药物缓解。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脱水等症状,则需考虑静脉补液治疗。

着凉后高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体温升高是机体免疫反应的表现。对于体温38.5摄氏度以下的发热,建议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物包裹等物理降温方式,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观察宝宝是否有食欲下降、排尿减少等脱水征兆。

当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达24小时以上,伴随拒绝进食、嗜睡或抽搐时,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并发症风险。此时静脉补液能快速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便于抗生素等药物输注。但需严格评估是否存在肺炎、中耳炎等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医疗干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透气棉质衣物,监测体温变化。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可增加哺乳频次,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给予米汤、稀释果汁等补充水分。若发热伴随皮疹、颈部僵硬或呼吸急促,应立即就医排查脑膜炎等重症可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

宝宝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创伤、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因素有关。超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或病理过程。

1、感染

细菌感染是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常见原因,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埃希菌导致的尿路感染等。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轻度升高,但通常不如细菌感染显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也可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感染引起的升高通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炎症反应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可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这些疾病往往伴有特定器官的炎症表现,如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疼痛,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炎症反应引起的升高需要通过免疫调节治疗来控制,如使用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

3、创伤

手术创伤、烧伤、骨折等组织损伤会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短期内显著升高。创伤引起的升高通常在损伤后6-8小时开始出现,24-48小时达到高峰,随着组织修复逐渐恢复正常。严重创伤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此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持续升高,需要密切监测。

4、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等可引起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多系统损害。免疫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等进行治疗,同时定期监测炎症指标变化。

5、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持续中度升高。肿瘤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和肿瘤引起的组织坏死都可刺激肝脏产生更多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性疾病通常还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下降、贫血等,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

发现宝宝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伴有发热、咳嗽、腹泻等其他症状,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和变化情况。保证孩子充足休息,提供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或退热药物。定期复查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