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胆管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等。胆管炎是胆管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可能由胆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或肝功能衰竭。
1、腹痛
胆管炎引起的腹痛多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腹痛与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胆管扩张有关,常伴随胆囊区压痛或反跳痛。急性发作时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严重者需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解除梗阻。
2、发热
细菌感染引发的胆管炎会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39℃,多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热源于胆管内化脓性炎症及毒素吸收,血培养可能检出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治疗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血常规及降钙素原监测评估感染程度。
3、黄疸
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时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粪便呈陶土色。黄疸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时黄疸出现早且明显。需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明确梗阻部位,可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必要时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4、恶心呕吐
胆管炎症刺激胃肠神经或胆汁淤积影响消化功能时,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需禁食油腻食物,可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
5、皮肤瘙痒
胆汁酸盐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会引起全身顽固性瘙痒,夜间加重,抓挠后可见皮肤条状抓痕。瘙痒与胆红素代谢障碍直接相关,外用炉甘石洗剂可暂时缓解症状,根本治疗需通过胆管支架置入或胆肠吻合术恢复胆汁引流。
胆管炎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以促进胆汁稀释。出现持续性腹痛或巩膜黄染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监测体温变化。急性发作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
婴儿粪便隐血阳性通常提示消化道存在微量出血,可能由肛裂、牛奶蛋白过敏、肠炎、肠套叠或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肛裂是婴儿隐血阳性的常见原因,多因便秘或排便困难导致肛门黏膜撕裂,表现为排便时哭闹、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丝。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使用红霉素软膏促进裂口愈合。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配方奶喂养婴儿,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产生异常反应,引发肠黏膜损伤出血,常伴随湿疹、呕吐、腹泻等症状。需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
细菌性肠炎如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肠黏膜充血糜烂,除隐血阳性外多伴有发热、黏液脓血便,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常用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治疗。肠套叠好发于4-10个月婴儿,肠道异常套叠导致缺血性出血,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超声可确诊,需急诊空气灌肠复位。先天性巨结肠等畸形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引发功能性梗阻,长期便秘与肠壁溃疡可致隐血持续阳性,需通过钡灌肠造影诊断,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发现婴儿隐血阳性应立即留取新鲜粪便送检,避免尿布吸附导致假阴性。母乳喂养母亲需忌口辛辣刺激及高蛋白食物,人工喂养可短暂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注意记录婴儿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就诊时携带既往检查报告供医生参考。未经专业评估前不应自行使用止血药物,以免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