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可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粪便DNA检测、血液标志物检测等方式进行。
1、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血液,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这是一种无创、简便的筛查方法,适用于初步筛查,但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2、结肠镜检查: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发现早期病变或息肉。这是目前最准确的筛查方法,能够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息肉,但需要肠道准备和麻醉,存在一定风险。
3、CT结肠成像:利用CT扫描重建结肠三维图像,发现肠道内的病变。这种方法无需内窥镜,适合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但对小息肉或扁平病变的敏感性较低。
4、粪便DNA检测:通过分析粪便中的DNA突变或甲基化标志物,筛查大肠癌相关基因异常。这种方法无创且灵敏度较高,但成本较高,尚未广泛应用。
5、血液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与大肠癌相关的标志物,如CEA、CA19-9等,辅助筛查。这种方法简便,但特异性较低,多用于辅助诊断或监测复发。
日常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大肠癌风险。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健康。定期筛查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从40岁开始进行筛查,普通人群从50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