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0次阅读
岩棉扎到皮肤里可用镊子夹取或胶带粘附清理,若无法自行处理需就医。岩棉纤维细小尖锐,易刺入皮肤导致局部红肿、刺痛,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
多数情况下,肉眼可见的岩棉纤维可用消毒后的尖头镊子垂直皮肤表面缓慢夹出,避免挤压导致纤维断裂。清理前用肥皂水冲洗患处,减少细菌残留。若纤维较浅,可将透明胶带紧贴皮肤后快速撕下,利用粘性带出细小碎屑。处理后用碘伏消毒,覆盖无菌敷料保持干燥。
少数情况下,岩棉纤维可能深入真皮层或断裂残留,表现为持续疼痛、化脓。此时不可强行挑刺,应立即停止接触岩棉,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医生可能在局麻下用显微器械取出,必要时开具盐酸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抗炎。
接触岩棉作业时应穿戴防刺手套、长袖衣物,工作后及时检查皮肤。若异物残留超过24小时未处理或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需排查破伤风风险。日常可备医用胶布、抗菌药膏等应急物资,复杂情况须由外科或急诊科处理。
红皮病可能会伴随发热症状。红皮病是一种以全身或大面积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发热是其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可能与皮肤屏障破坏、继发感染或炎症反应加重有关。
红皮病患者的发热通常与皮肤炎症反应直接相关。当皮肤出现广泛红斑、脱屑时,大量炎性介质释放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低至中度发热。这类发热往往随着皮肤症状的改善而缓解,通过局部使用保湿剂如尿素软膏、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等对症治疗可减轻症状。若体温持续在38℃以下且无其他感染迹象,可优先观察皮肤护理效果。
当出现高热或发热持续时,需警惕继发感染等特殊情况。红皮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引发39℃以上高热,此时需进行血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确诊感染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合并真菌感染时可联用氟康唑胶囊。对于由药物过敏诱发的红皮病伴发热,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控制超敏反应。
红皮病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以减少皮肤刺激。每日使用无皂基清洁剂沐浴后及时涂抹医用凡士林,避免搔抓导致感染。若发热超过38.5℃或伴随寒战、脓性分泌物等表现,须及时就医进行血培养、皮肤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需维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补充因皮肤脱屑丢失的营养,同时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加重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