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外耳道肿痛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涂抹、口服消炎药、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外耳道肿痛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外伤刺激、耵聍栓塞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外耳道,清除分泌物和异物。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日常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
2、药物涂抹细菌感染可涂抹氧氟沙星滴耳液,真菌感染可使用克霉唑软膏。药物需覆盖整个患处,涂抹前需清洁双手。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涂抹。
3、口服消炎药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克洛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需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4、手术引流形成脓肿时需行外耳道切开引流术,术后定期换药。严重外耳道狭窄可能需行耳道成形术。术后需避免耳部受压和碰撞。
治疗期间避免掏耳、戴耳机等行为,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需及时复诊。
耳朵痒可通过清洁耳道、避免刺激、局部用药、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耳朵痒通常由耳垢堆积、过敏反应、真菌感染、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
1、清洁耳道耳垢过多可能导致耳朵痒,可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耳道清洁液轻柔冲洗,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
2、避免刺激洗发水、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可能刺激耳道皮肤,日常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洗澡时注意保护耳朵防止进水。
3、局部用药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乳膏,过敏性瘙痒可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细菌性外耳道炎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4、就医检查持续瘙痒伴随疼痛、流脓等症状可能与外耳道炎、湿疹等疾病有关,需耳鼻喉科进行耳镜检查明确病因。
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频繁掏耳,出现持续瘙痒或听力下降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