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先天性巨结肠可通过肠造瘘术、根治性手术、保守治疗、术后康复管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肠神经节细胞缺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肠造瘘术适用于新生儿危重病例,通过临时性造瘘缓解肠梗阻。手术需分阶段进行,术后需密切监测造口护理。
2、根治性手术常用Swenson、Duhamel等术式切除病变肠段,重建消化道。手术时机根据患儿体重和病情决定,通常需在1岁左右实施。
3、保守治疗术前过渡期可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开塞露通便等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小肠结肠炎。
4、术后康复管理术后需规范扩肛训练,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定期随访评估排便功能,必要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建议母乳喂养并逐步添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避免高脂饮食。术后需终身随访监测排便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
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自愈,但需结合感染程度、病原体类型及个体免疫力综合判断,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1、轻度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毒力较弱细菌时,可能通过充分补液、电解质调节实现自愈,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中重度感染出现高热、血便或脱水时需医疗干预,可能与志贺氏菌等强致病菌有关,表现为每日水样便超过10次,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
3、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自愈概率较低,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必要时及时静脉补液治疗。
4、并发症风险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大肠杆菌O157:H7感染,表现为少尿、皮下瘀斑,须立即住院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发病期间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若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