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梅毒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青霉素类药物,早期梅毒可通过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治疗,晚期或神经梅毒需增加疗程或改用静脉给药。
1、早期治疗一期、二期梅毒首选苄星青霉素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也可作为替代方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清滴度。
2、晚期治疗三期梅毒或潜伏梅毒需延长青霉素疗程至3周,心血管梅毒可能需配合泼尼松预防吉海反应。
3、特殊处理神经梅毒需静脉用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但需严格监测疗效。
4、随访监测治疗后第6、12、24个月需复查TPPA和RPR滴度,血清固定现象需评估是否存在治疗失败。
治疗期间避免性接触,伴侣需同步筛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出现发热等吉海反应及时就医。
胸部乳晕内的小疙瘩可能由蒙氏腺囊肿、毛囊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纤维腺瘤等原因引起,通常与激素变化、局部感染、导管阻塞等因素相关。
1. 蒙氏腺囊肿乳晕区蒙氏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表现为无痛性小疙瘩。无须特殊治疗,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继发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
2. 毛囊炎毛囊细菌感染引发红色丘疹伴触痛,多因汗液刺激或清洁不足导致。建议温水清洁后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严重者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日常需穿透气棉质内衣。
3. 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异常扩张伴分泌物淤积,可能伴随乳头溢液。超声检查可确诊,急性期需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反复发作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
4. 乳腺纤维腺瘤雌激素敏感导致的良性肿瘤,疙瘩质地硬、活动度好。1厘米以下可观察,增大明显需手术切除,确诊需结合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
建议避免频繁刺激乳晕区域,发现疙瘩持续增大、破溃或伴随乳头溢血时,应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排查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