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哺乳期感冒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右美沙芬等药物,避免使用含伪麻黄碱或可待因的复方制剂。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缓解发热和轻度疼痛,哺乳期安全性较高,乳汁分泌量极少,需按最低有效剂量短期使用。
2、布洛芬非甾体抗炎药可退热镇痛,进入乳汁浓度低,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婴儿肾功能,建议单次给药。
3、右美沙芬镇咳药物中相对安全的选择,哺乳期使用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但须避免与含酒精制剂合用。
4、氯雷他定第二代抗组胺药对缓解流涕喷嚏有效,乳汁渗透率低于1%,优于第一代镇静类抗过敏药物。
哺乳期用药需权衡利弊,建议优先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多饮水等非药物措施,必须用药时选择单一成分制剂并避开服药后3-4小时哺乳。
哺乳期乳腺炎可通过乳房红肿热痛、发热寒战、乳汁异常及硬块形成等症状判断,常见诱因包括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及哺乳方式不当。
1. 红肿热痛乳房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升高伴随持续胀痛,可能由乳汁淤积导致导管阻塞引起。建议增加哺乳频率,哺乳前热敷促进排乳,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
2. 发热寒战体温超过38.5℃伴随畏寒,提示可能发生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感染。
3. 乳汁异常乳汁中出现脓液或血性分泌物,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应立即停止患侧哺乳,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苯唑西林等耐酶青霉素类药物。
4. 硬块形成乳房触及边界不清的硬结,可能由乳腺组织炎症水肿导致。可通过手法按摩配合冷敷缓解,若48小时未消退需超声检查排除脓肿形成。
哺乳期需保持乳头清洁干燥,采用正确衔乳姿势,发现异常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避免发展为乳腺脓肿需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