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慢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但非唯一病因。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胃壁。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枸橼酸铋钾,同时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
2. 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损伤胃黏膜。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
3.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可引发化学性胃炎。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和结合胆酸的铝碳酸镁。
4.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需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
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戒烟限酒,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黏膜状况。
急性胃肠炎后频繁饥饿感可通过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补充电解质、药物缓解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胃肠黏膜修复期高代谢需求、胃酸分泌紊乱、消化功能未完全恢复、继发低血糖等原因引起。
1、少量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单次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2、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煮软的馒头、低脂酸奶、蒸蛋羹等低渣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影响黏膜修复。
3、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可纠正脱水状态,改善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代偿性饥饿感。
4、药物缓解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温度适宜,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若伴随持续腹痛或呕吐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