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外耳道炎好转的表现主要有疼痛减轻、分泌物减少、瘙痒缓解、听力恢复、耳道肿胀消退等。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耳道红肿、灼热感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疼痛减轻
外耳道炎急性期常出现剧烈耳痛,尤其在咀嚼或牵拉耳廓时加重。炎症好转后,疼痛程度会逐渐减轻,从持续性钝痛转为偶发轻微刺痛。若疼痛完全消失,通常提示感染得到控制。此时仍需避免掏耳或进水,防止复发。
2、分泌物减少
化脓性外耳道炎会产生黄色或黄绿色分泌物,伴有异味。随着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分泌物量明显减少,质地从黏稠脓性变为稀薄浆液性,最终停止渗出。但需注意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能出现白色絮状分泌物减少。
3、瘙痒缓解
慢性外耳道炎或真菌感染常引起顽固性耳痒,患者会频繁掏耳导致恶性循环。使用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后,瘙痒感逐渐减轻,耳道皮肤脱屑减少。瘙痒缓解后应继续用药一段时间,避免真菌孢子残留。
4、听力恢复
耳道肿胀和分泌物堵塞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表现为耳闷、听声音模糊。炎症消退后,耳道通畅度改善,听力逐步恢复正常。若持续耳鸣或听力未恢复,需排查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等并发症。
5、耳道肿胀消退
急性细菌感染时耳道皮肤充血肿胀,严重者耳道狭窄呈缝隙状。通过硼酸酒精滴耳液收敛消肿后,耳道直径逐渐恢复,可视范围扩大,耳内压迫感消失。医生用耳镜检查可见黏膜颜色从鲜红转为淡粉。
外耳道炎好转期间应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医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防止进水。避免游泳、戴耳机等行为,减少局部刺激。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及酒精摄入。若症状反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需复查调整治疗方案。日常勿过度清洁耳道,耵聍具有自洁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