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手腕骨折刚打石膏后手痛得很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镇痛、调整石膏松紧度、遵医嘱用药、及时复诊等方式缓解。疼痛通常由骨折创伤、局部肿胀、石膏压迫、炎症反应、神经刺激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将患肢用枕头垫高至超过胸部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骨折后组织液渗出会导致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抬高肢体可减轻肿胀幅度,缓解胀痛感。需保持肘关节高于腕关节,手指高于肘关节的阶梯式体位,每日持续12小时以上。
2、冷敷镇痛
在石膏外对应疼痛部位用冰袋间歇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渗出,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石膏固定24小时内冷敷效果最佳。
3、调整石膏松紧度
如出现持续性搏动性疼痛伴手指青紫,可能提示石膏过紧压迫血管。需立即就医调整石膏,医生会检查桡动脉搏动和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不可自行拆除石膏,避免骨折端移位,调整后需拍摄X线确认复位效果。
4、遵医嘱用药
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骨折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可能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片等中枢镇痛药。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处方剂量和疗程,禁止自行联用多种镇痛药。
5、及时复诊
若疼痛持续加重伴发热或石膏渗液,需排除感染或骨筋膜室综合征。突发剧烈疼痛可能提示骨折移位或血管损伤,应立即拆除石膏检查。常规术后3天、1周、2周需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折后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涂抹活血药物,防止肿胀加重。保持石膏干燥清洁,用保鲜膜包裹后洗澡。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防止僵硬,如肩关节环转运动和手指屈伸练习。摄入富含钙质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鱼肉,促进骨痂形成。出现手指麻木、运动障碍等神经症状时需急诊处理。
小孩子驼背可通过调整姿势、物理治疗、佩戴支具、运动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纠正。驼背可能由不良姿势、脊柱侧弯、佝偻病、先天性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
1、调整姿势
家长需帮助孩子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学习时桌椅高度要合适,背部紧贴椅背,双脚平放地面。每30-40分钟起身活动,可有效减轻脊柱压力。日常提醒孩子挺胸收腹,避免书包过重导致肩背前倾。
2、物理治疗
对于轻度驼背,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牵引、推拿等物理治疗。专业康复师可通过手法矫正脊柱排列,配合热敷缓解肌肉紧张。物理治疗需持续1-3个月,每周2-3次,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评估效果。
3、佩戴支具
中度驼背或快速进展的脊柱侧弯需定制矫形支具。支具需每天佩戴16-23小时,通过三点力学原理对脊柱施加矫正力。家长要监督孩子规范使用,每3-6个月调整支具压力,同时配合呼吸训练防止胸廓变形。
4、运动训练
游泳、引体向上、小燕飞等运动能强化背部肌肉。建议每周进行3-5次针对性训练,重点锻炼竖脊肌和菱形肌。瑜伽中的骆驼式、桥式动作也有助于改善体态,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
5、手术治疗
严重结构性驼背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手术通过钉棒系统矫正畸形,适用于侧弯角度超过40度的病例。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家长要协助孩子完成康复训练,定期复查X线评估融合情况。
家长应定期观察孩子脊柱形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保证每日钙摄入量达到800-1000毫克,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让孩子使用过高枕头,睡硬板床有助于维持脊柱生理曲度。学习间隙可进行扩胸、后仰等放松动作,持续6个月以上姿势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若驼背伴随疼痛、活动受限或不对称隆起,需立即到骨科或康复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