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狂犬病可通过实验室检测、临床症状评估、暴露史追溯、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狂犬病通常由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引起。
1、实验室检测采集唾液、脑脊液或皮肤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发病后检测准确率较高,潜伏期可能出现假阴性。
2、临床症状评估观察是否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伴有发热、头痛等前驱表现。症状出现后病情进展迅速,需立即就医。
3、暴露史追溯详细询问近期是否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存在开放性伤口接触动物唾液的情况。潜伏期通常1-3个月,超过1年者罕见。
4、影像学检查脑部MRI可能显示海马区、脑干等部位异常信号,但早期改变不明显。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疑似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后治疗困难。日常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家养宠物定期接种兽用狂犬疫苗。
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共同生活的家人被感染概率较低,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病毒。
1、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或接触感染者新鲜伤口血液可能传播病毒,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发生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药物进行阻断治疗。
2、母婴传播感染孕妇未经干预时母婴传播概率较高,孕期规范使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可将传播风险降至极低水平。
3、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暴露后预防用药方案包含多替拉韦、拉替拉韦等整合酶抑制剂。
4、日常接触安全共处一室、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行为不会传播病毒,感染者衣物可正常清洗,家庭环境无须特殊消毒。
建议感染者坚持抗病毒治疗以降低传染性,家人定期检测并掌握防护知识,发生高危暴露后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