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牙齿打骨钉(正畸骨钉)在规范操作下安全性较高,但可能出现局部感染、松动脱落、邻牙损伤、黏膜刺激或神经血管损伤等风险。正畸骨钉是辅助牙齿移动的临时植入装置,需由专业医师评估操作。
1、局部感染
骨钉植入后若清洁不当可能引发牙龈红肿或局部化脓。与口腔细菌定植、术后护理不足有关,表现为植入区持续疼痛或渗出液。需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配合局部碘甘油消毒,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
2、松动脱落
骨钉与骨结合不良时易发生移位或脱落。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或植入位置受力过大,伴随咀嚼无力感。需重新植入并延长骨愈合期,必要时补充钙尔奇碳酸钙D3片促进骨整合。
3、邻牙损伤
植入角度偏差可能造成邻压根管损伤。多因术前影像评估不充分导致,表现为相邻牙齿冷热敏感或叩击痛。需立即调整骨钉位置,配合根管治疗并使用奥硝唑胶囊预防根尖炎症。
4、黏膜刺激
骨钉头部突出可能摩擦颊舌黏膜形成溃疡。与患者口腔黏膜厚度及骨钉暴露长度相关,可见明显糜烂创面。可用复方苯佐卡因凝胶止痛,同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愈合。
5、神经血管损伤
上颌后牙区植入过深可能触及上颌窦或眶下神经。表现为术区麻木或异常放电感,需通过锥形束CT定位后调整深度,必要时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正畸骨钉植入后应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冲牙器清洁,避免进食过硬食物。出现持续疼痛、异常出血或骨钉暴露部分超过3毫米时需及时复诊。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含漱可降低感染概率,矫正期间每4-6周需进行专业维护检查。夜间佩戴防护蜡可减少黏膜摩擦损伤,维生素B族补充有助于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