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输尿管瘤晚期通常指肿瘤侵犯输尿管全层、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判断标准包括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出现肺/肝/骨转移等。
输尿管瘤晚期主要依据病理分期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重要指标,当肿瘤突破输尿管黏膜下层侵犯肌层外组织即属局部晚期。CT或MRI显示肿瘤与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侵犯邻近器官如肾脏或膀胱,提示进展期病变。区域淋巴结转移指髂血管旁、腹膜后淋巴结短径超过10毫米且形态异常。远处转移常见于肺部出现多发结节、肝脏低密度灶或骨骼溶骨性破坏,此时已属终末期。静脉尿路造影可能显示输尿管完全梗阻伴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可见输尿管口菜花样肿物伴活动性出血。
部分特殊情况下晚期表现可能不典型。少数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虽病理分期较晚但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进展缓慢。某些病例因输尿管壁神经丰富,早期即出现剧烈腰痛而被发现,实际分期未必较晚。罕见情况下输尿管瘤可沿输尿管黏膜多灶性生长,呈现跳跃式转移灶,需通过全身PET-CT评估真实分期。
建议确诊后尽快进行多学科会诊,晚期输尿管瘤需结合全身治疗与局部处理。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减轻血尿症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贫血程度,出现骨转移需加强防跌倒护理。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或硫酸吗啡缓释片,但须注意预防便秘等副作用。
小儿IgA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血尿是小儿IgA肾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可呈现洗肉水样或茶色尿,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3天内出现。镜下血尿需要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形态多呈变形红细胞。血尿发作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液颜色变化,及时就医检查。
蛋白尿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轻者可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重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表现为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蛋白尿程度可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值评估。家长需定期带患儿复查尿常规,监测蛋白尿变化情况。
水肿多与大量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有关,常见于眼睑、颜面部及双下肢。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水肿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轻者仅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重者可出现凹陷性水肿。家长需每日观察患儿水肿变化,记录体重波动情况。
约部分患儿可出现高血压,多与肾功能损害相关。血压升高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家长需定期测量患儿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降压药物如缬沙坦胶囊、氨氯地平片等控制血压。
部分患儿在疾病初期即可出现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异常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贫血等症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百令胶囊、尿毒清颗粒等药物保护肾功能。家长需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复查肾功能指标。
小儿IgA肾病的日常护理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上应控制盐分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家长需遵医嘱给患儿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若出现血尿加重、水肿明显或血压升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