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发生胰瘘的症状

|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问题描述:
发生胰瘘的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于淑霞
于淑霞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胰瘘的症状主要有腹痛、发热、引流液异常、体重下降、感染征象等。胰瘘是指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异常通道漏出到腹腔或其他部位,通常与胰腺手术、外伤或胰腺炎等因素有关。

1、腹痛

胰瘘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可能向背部放射。腹痛可能与胰液刺激腹膜或局部组织炎症有关。患者可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发热

胰瘘患者可能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发热多因胰液外漏导致腹腔感染或脓肿形成所致。患者可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行充分引流。

3、引流液异常

胰瘘患者手术切口或引流管处可见大量清亮或浑浊液体渗出,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引流液可能呈无色透明、乳白色或血性。每日引流量可超过50毫升,持续超过3周。治疗需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4、体重下降

胰瘘患者由于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能出现明显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胰液外漏导致消化酶丢失,影响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吸收。患者可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治疗需加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补充胰酶肠溶胶囊等消化酶制剂。

5、感染征象

胰瘘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切口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寒战高热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感染多由肠源性细菌经瘘道侵入所致。治疗需充分引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强效抗生素。

胰瘘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引流管脱出。按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引流液淀粉酶等指标。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小肠息肉是否一定要手术

小肠息肉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切除、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小肠息肉,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常见术式为小肠部分切除术或全小肠切除术,必要时需长期随访。 2、慢性炎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疾病可能诱发息肉,伴随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500mg/次,每日3次、泼尼松片5mg/次,每日2次等。 3、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息肉风险,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等。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息肉发生率增加,常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关键。 5、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促进息肉形成,伴随便秘或腹泻。可通过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每日1-2粒或乳酸菌每日1-2粒调节肠道环境,必要时进行内镜切除。 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红薯,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瑜伽等轻度活动,护理上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