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下肢淋巴水肿可以通过彩超检查。彩超能够清晰显示淋巴管扩张、皮下组织增厚等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淋巴水肿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之一。
彩超检查通过高频声波成像可观察下肢软组织的结构异常。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皮下网状淋巴管扩张,彩超能检测到直径超过2毫米的异常管道。随着病情进展,可见特征性的蜂窝状改变,即皮下组织被增厚的纤维分隔成多个小腔隙。慢性期患者彩超可显示皮肤增厚达5毫米以上,伴脂肪层结构紊乱。检查时需对比双侧肢体,通常选择小腿中段、踝关节上方等特定部位进行横纵切面扫描。
对于疑似继发性淋巴水肿,彩超还能排查深静脉血栓、肿瘤压迫等病因。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但需暴露整个下肢。操作时医师会涂抹耦合剂,用探头轻压皮肤观察组织可压缩性,淋巴水肿鉴别的重要指标。检查过程无辐射、无创,可重复进行动态观察。但彩超对淋巴管功能评估有限,必要时需结合核素淋巴显像等检查。
建议出现下肢不对称肿胀、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日常应避免久站久坐,睡眠时抬高患肢,穿着医用弹力袜。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立即处理。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淋巴回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门脉高压在肝移植后通常会消失,但少数患者可能因术后并发症或原发病复发而持续存在。门脉高压多由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等疾病引起,肝移植可有效解除病因,但需密切监测术后恢复情况。
肝移植通过替换病变肝脏,直接消除肝硬化等导致门脉高压的根本原因。新肝脏功能正常后,门静脉系统压力可逐渐恢复至生理水平。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多数在数周内可见脾脏缩小、腹水减少等门脉高压缓解征象。规范使用抗排斥药物和抗凝治疗有助于维持移植肝功能,进一步巩固疗效。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门静脉狭窄、血栓形成或移植物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导致门脉高压持续存在。慢性排斥反应、肝炎复发或新发肝脏疾病也可能重新引发门脉高压。这类情况需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必要时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或二次移植。术后长期随访中需监测血小板、肝功能等指标变化。
肝移植术后应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避免增加门静脉压力的动作如剧烈咳嗽。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按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呕血、腹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康复期需避免肝毒性物质接触,保证充足休息以促进肝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