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区别

|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区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原发性高血压无法明确具体原因,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或外部因素引起。二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也存在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1、病因上的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例的90%以上,病因不明确,通常与遗传、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肥胖、吸烟、酗酒和长期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明确的疾病或外部因素引起,如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多囊肾、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服药口服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症状表现上的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通常通过体检偶尔发现。随着病程发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表现。继发性高血压则常有突发性血压升高,尤其在年轻人中比较明显,通常伴随原发疾病的症状,例如肾功能受损可能引起的水肿或多尿,内分泌紊乱可能导致的肥胖和容易乏力等。
3、诊断上的差异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通过长期血压监测确认持续性升高。继发性高血压则需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更多专项检查,如肾脏超声、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测、睡眠呼吸监测等。
4、治疗方法的不同
原发性高血压以控制血压和改善生活方式为主。用药包括: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
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饮食需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钾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香蕉、绿叶蔬菜。适当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有氧运动也必不可少。
继发性高血压则需针对病因治疗。例如,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需控制原发病;内分泌紊乱可通过药物或手术如切除腺瘤解决;因药物引发的高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5、预后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需终身管理,依从性很重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继发性高血压若病因可逆,预后通常较好,但需尽早干预,防止靶器官损害。
了解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处理,减轻疾病负担。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升高,伴有异常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科学管理、规范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造成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身体内部代谢异常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慢性血管疾病。常见成因包括家族遗传、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不良情绪及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健康问题。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往往更高。这是由于一些基因可能会影响血脂代谢或血管结构,引发血管壁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硬化。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遗传风险高的人可以通过规律体检监测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2、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容易导致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诱发动脉壁斑块形成。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血液循环,加速脂质沉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生几率。建议低脂、低盐饮食,同时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增加绿叶蔬菜和深海鱼类的摄入;每天保持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如快走或骑车;戒烟是改善动脉健康的重要措施。 3、生理及代谢异常 自身代谢异常,如长期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会增加血管内皮的压力和损伤风险,加速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例如,高血压会引起血管内壁机械性损伤,高血糖能进一步诱发炎症反应,而高血脂则直接提供更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中。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合理使用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降脂药如他汀类和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是控制病情的科学方法。 4、疾病及慢性炎症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动脉硬化,例如炎症因子增多或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系统性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血管受压和硬化风险升高。针对此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多学科管理来减轻病情对血管的长期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既存在遗传风险,也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了解这些成因并及早干预是预防和延缓疾病的重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计划,以尽可能降低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