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特征性,通常表现为垂体区域占位性病变,信号特征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信号特征:垂体瘤在T1加权像上通常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上则多表现为高信号。部分功能性垂体瘤如泌乳素瘤,可能因瘤内出血或囊变而在T1加权像上呈现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通常呈现不均匀强化,与正常垂体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2、肿瘤形态:垂体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通常局限于鞍内;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可能向鞍上、鞍旁或鞍下扩展。肿瘤向鞍上生长时,可能压迫视交叉,导致视野缺损。
3、周围结构:MRI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瘤向鞍上生长时,可能推挤视交叉,导致其向上移位。向鞍旁生长时,可能侵犯海绵窦,导致颅神经功能障碍。向鞍下生长时,可能侵蚀蝶窦,导致鼻部症状。
4、功能评估:功能性垂体瘤如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可能伴随相应的内分泌症状。MRI可结合内分泌检查,评估肿瘤的功能状态。对于无功能性垂体瘤,MRI可帮助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5、鉴别诊断:MRI可帮助鉴别垂体瘤与其他鞍区病变,如颅咽管瘤、脑膜瘤、Rathke囊肿等。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常伴有钙化;脑膜瘤多位于鞍旁,呈均匀强化;Rathke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囊性改变。
垂体瘤的MRI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内分泌检查结果。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避免刺激性食物;运动方面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需定期复查MRI,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