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吃得太饱对心脏有害吗?

|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吃得太饱对心脏有害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卢成瑜
卢成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吃得太饱对心脏是否有害,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人体的胃有一定的容量,可以收缩和扩张,如果吃得太多或吃得太饱,会导致胃明显扩张,然后挤压胸部,压迫心脏,出现胸闷、哮喘等不适症状。吃得太饱也会导致分布到消化道的血容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输出的负担,特别是对于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加重病情,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然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只是偶尔吃得太饱,因为心脏有一定的耐受性,通常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明显的损害,不用太担心。
建议每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保持健康。如有心脏病,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检查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检查特点主要包括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突变检测、家族遗传史评估、基因表达水平测定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1、基因多态性分析:通过检测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如ACE、AGT、NOS3等基因,评估个体患高血压的遗传风险。基因多态性分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2、基因突变检测:针对特定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如KCNJ5、CACNA1D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或醛固酮增多症,进而引发高血压。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精准治疗。 3、家族遗传史评估:通过收集家族成员的血压数据和病史,评估高血压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遗传史评估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个体,早期进行干预和预防。 4、基因表达水平测定: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如REN、AGT等,了解基因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基因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揭示高血压的分子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靶点。 5、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探讨基因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盐摄入、肥胖等对高血压的影响。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有助于制定综合防治策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检查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还能为个性化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结合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