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女性长期拉血尿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炎或肿瘤等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贫血、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血尿常见原因有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肿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1、尿路感染
细菌侵入尿道或膀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典型表现为排尿灼痛、尿频尿急,部分患者伴随发热。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三金片缓解症状。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
2、泌尿系结石
结石移动过程中划伤输尿管或膀胱黏膜会引起血尿,多伴随剧烈腰痛或下腹痛。B超或CT可明确结石位置大小。针对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使用排石颗粒配合双氯芬酸钠栓止痛,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建议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避免久坐憋尿。
3、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形成血尿。常见晨起眼睑浮肿、血压升高。需通过肾穿刺活检确诊。治疗常用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控制蛋白尿,严重者需激素冲击。患病期间需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定期监测肾功能。
4、泌尿系肿瘤
膀胱癌或肾癌早期可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肿瘤坏死出血时可见血块。CT尿路成像和膀胱镜是主要诊断手段。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可能需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应每年进行尿脱落细胞检查。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泌尿系统自发性出血,常见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伴随症状。需完善凝血四项和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原发病同时可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严重贫血需输注浓缩红细胞。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防止外伤碰撞。
长期血尿患者应记录排尿次数、尿色变化及伴随症状,就诊时携带既往检查报告。每日饮水保持尿液淡黄色,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限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食物,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出现发热、少尿或头晕乏力等表现须立即就医,防止肾功能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