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抗抑郁药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但具体影响因药物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其他新型抗抑郁药、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长期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药物可能干扰骨代谢,降低骨密度。这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转运体影响成骨细胞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或轻微骨折。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片、氯米帕明片等药物可能通过抗胆碱能作用减少钙吸收。长期服用者易出现髋部骨量减少,伴随肌无力症状。临床需评估跌倒风险,可考虑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预防。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吗氯贝胺片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酪氨酸代谢间接干扰骨重建。这类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多发生于脊柱部位,患者可能出现身高缩短。治疗需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
4、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米氮平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药物对骨代谢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大剂量使用仍可能抑制骨形成。建议高风险患者每1-2年进行定量CT骨密度检查,日常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摄入。
5、联合用药
抗抑郁药与糖皮质激素或甲状腺素联用时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这类患者易发生腕部或椎体骨折,需早期干预。可选用雷洛昔芬片等骨吸收抑制剂,同时进行跌倒预防训练。
服用抗抑郁药期间应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或爬楼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变矮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医生可能调整用药方案或加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绝经后女性和老年患者更需加强骨健康监测。